2014-06-01

Lin Fengmian 林风眠



http://www.epochtimes.com/b5/7/4/3/n1667463.htm

林風眠(一九零零至一九九一)出生於廣東省梅縣西陽堡。一九一九年參加「勤工儉學」留學法國,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一九二六年回到中國後即任國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校長,一九二八年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

不過,他的藝術生涯並非一片坦途,而是一條孤寂坎坷的藝術苦路:戰時避居重慶、戰後獨居上海,刻苦創作;文革時飽嚐四年冤獄,畫作盡毀;晚年靜居香港,奮其餘生,埋首創作。

林風眠的一生為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寫下豐盛的一章,並薪傳了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眾巨匠,可稱一代宗師。

林風眠早年深受西方的象徵主義、表現主義乃至較前期的浪漫主義所薰陶。一九二零年代中期至三零年代中期創作的「民間」、「人類的痛苦」和「人道」等大型油畫,均表現他對社會公義與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

一九四六年林氏回到杭州與家人重聚,重投城市生活,他嘗試把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融入水墨畫中,塞尚式的靜物、馬蒂斯式的屏風少女、莫迪里亞尼式的女郎、立體派的幾何造型都成為他參考的對象。靜物、風景、仕女、戲曲人物的典型風格也在醞釀成熟中。

進入新中國時期,林風眠搬到上海以賣畫維生,並著迷於戲曲,從中激發他創作的新方向。他利用傳統戲曲表演手法去演繹立體派的理念,參考民間皮影戲的造型,以加強畫面的幾何化效果。

從 一九五零年代至六零年代的文革前,是林風眠創作的高峰期。他以中國水墨宣紙結合西方藝術思維的實驗,已見成果。一九七七年底,林風眠移居香港,在新的生活 條件下,他的藝術也產生了變化。自由的環境,使他更敢於直接表達強烈的情感,畫作更趨表現性:造型粗簡,筆觸縱肆,細節描繪減少,色彩也變得熾熱。

林風眠晚年的風景畫進一步抽離實景,呈現回憶與夢想中的景觀,如「秋色」中他放棄了平遠空間透視,以豪邁筆觸配以班斕色彩,帶有強烈的表現性。


「青桃盤仕女」,為上海美術館藏品。//中央社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原名林鳳鳴廣東梅縣西陽堡人,中國畫家教育家,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啓蒙者之一

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1921年,两人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9月又转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读,并得以进入被时人誉为“最学院派的画家”柯尔蒙(Cormon) 的工作室学习,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1923年春天,在同乡熊君锐的邀请下,林风眠与李金发、林文铮、黄士奇 等开始为期近一年的德国游学,这次游学极大地影响了林风眠的早年艺术风格,他在游学中充分地接触了当时作为新艺术风格形式出现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新绘 画流派,创造了大量带有西方现代主义的个性风格特征的作品,如著名的《柏林咖啡》、《平静》、《唐又汉之决斗》等。

1924年初,林风眠与艾丽丝·冯·罗达(Elise Von Roda)结婚。

游学回法后,林风眠与友人成立了“福玻斯会”1924年二月,“福玻斯会”联合美术工学社发起成立了“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于5月21日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举办了“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正式开幕,林风眠展出了共计42幅作品。此次展览会的特邀会长蔡元培对林风眠亦极为赏识。


1924年秋,林风眠夫人罗达分娩后不幸患病死去,而新生的婴儿也随即夭折,受到巨大打击的林风眠决心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之中。1925年4月18日,林风眠与爱丽丝·法当(Alice Vattant)结婚。1925年冬,受蔡元培之邀回国,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打擊迫害,为自保,把自己珍藏的三千张画,亲手一张张泡到浴缸裡,站在上面踩烂。后因爲與同鄉葉劍英(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搭救,所以幸免。

1977年獲准出国探亲,两年后隱居香港,繼續创作。1991年8月12日于香港逝世。當今畫家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都是他的學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