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2

Marjorie Yang Mun-tak 楊敏德:超越傳統新典范

Marjorie Yang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Marjorie Yang Mun-tak (Traditional Chinese: 楊敏德; born 1952, Hong Kong) is a non-official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1]

She is Chairwoman of the Esquel Group, the world's biggest cotton shirt-maker, which was founded by her father in 1978, as well as 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irector of HSBC, Swire Pacific and Novartis AG.[2] She is a Hong Kong Memb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Marjorie Yang is vice-chairman of the Asia Business Council.

Biography
Yang earned a B.Sc. degree in Mathematics from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an M.B.A. degree fro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3] Her first career, after graduation, was in investment banking at First Boston.[2] In 1995, after her father, Yang Yuan-loong,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she returned to take the helm of Esquel.

Marriage
She was once married to Dickson Poon, the chairman of Dickson Concepts.[4]

Source: Business week
http://www.businessweek.com/1998/26/b3584029.htm

HONG KONG'S MARJORIE YANG (int'l edition)
Don't tell Marjorie Yang that garment manufacturing is a sunset industry. She doesn't buy it. As chairman of the Esquel Group of Companies, a privately held, $400 million Hong Kong textile company started by her father in 1978, the 45-year-old Yang offers top-notch clothing to designer-label retailers. But rather than simple garment contracting, her company provides everything from design work to production to packaging ideas, working with customers from beginning to end to give them exactly what they want. To survive in the global economy, more Asian companies must adopt Yang's blend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s.

Yang has a long list of world-class clients to back up her claims. Tommy Hilfiger, Abercrombie & Fitch, Nordstrom, Marks & Spencer, and others are regular buyers of Esquel's cotton apparel. Yang owns plants in China, Jamaica, Malaysia, and Sri Lanka, and she recently spent $50 million for a cotton farm and 30,000 spindles in western China's Xinjiang province. Yang's company even makes its own accessories.

By owning the entire process, Yang believes she can guarantee a superior product that customers will pay a premium for. For dress shirts, for instance, Ralph Lauren wanted a pearl-type button that wouldn't crack. Yang's company devised one made partly of plastic that kept the sheen of a pearl. ''We're a one-stop shop,'' Yang says at her cluttered headquarters, where sales staff and designers buzz in and out of fabric libraries and showrooms.

As a young woman, Yang had no intention of going into the family business. She wanted to be an investment banker when she enrolled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study math in 1970. Then she went for an MBA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here men outnumbered women 8 to 1. ''I never felt bullied,'' she says, referring to recent reports of sexual harassment there. After graduation, she worked for an investment bank in New York, where she felt like ''master of the universe.'' A year later, in 1995, her father got cancer, so Yang returned to Hong Kong to help out--and has never looked back.

''OVERBOOKED.'' Yang credits her father, Y.L. Yang, who has a degree in textile chemistry and still works part-time, with making Esquel the success it is today. But she is the one who brought in modern management and the latest technology. ''I spend a lot of time cultivating people, recruiting them, and doing career development,'' she says. That hasn't been easy in Hong Kong, where graduates preferred to go into the highly speculative--but once lucrative--property and finance markets rather tha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she has been recruiting in China. She'll pay for talent, but she'll also ''sack people who don't live up to the standard.''

The Asian crisis, Yang says, hasn't hurt the company. With about 85% of her goods going to the robust U.S. market, orders are stronger than ever. ''We're overbooked for the upcoming season,'' she says. She also believes that the downturn spells opportunity. Asians who once craved Italian designer labels may now opt for lower-priced, quality goods made in other countries. Her team has developed a men's all-cotton dress shirt for Marks & Spencer in Hong Kong that's far less costly than the polyester-and-cotton one the company was making in Europe. And Nike, which has been under fire for worker abuses in Asia, has now turned to the reputable Esquel for some of its men's fashion.

At the office, Yang is no fashion plate. She prefers to wear jeans and no make-up. But she can look glamorous as well. Photos of Yang, who was once married to upscale retailer Dickson Poon, can often be seen in the society column.

Will Yang take the company public? Probably not. She wants to continue investing in Esquel's growth rather than worry about quarterly returns. ''Shareholders would have thought I was crazy going into farming in Xinjiang,'' she says. With dreams of expanding more aggressively into women's clothing and doing printing on fabrics, Yang's full-service company shows how textiles are hardly an industry of the past.







□何其然 亞洲女強人:《福布斯》封面人物再上《財富》榜
(2000.10.21)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53/1734/280130.html

  
  《財富》雜志選出全美50位最有權又有錢的商界女強人,也公布了6個亞洲區女強人,其中有兩個華人上榜。
這兩個華人分別是香港制衣業元老楊元龍之女、香港溢達集團董事總經理楊敏德﹔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以往曾當選亞洲最富有女人的香港著名地產界女強人龔如心,未見上榜。
亞洲區六位最有權力的女人中,I-mode的設計師Mari Matsunaga名列第一位,台灣的殷琪則高踞第二位,香港的楊敏德則位列第六位。
楊敏德今年3月登上國際政經月刊《福布斯》(FORBES)封面,繼龔如心之后成為第二位登上該雜志封面的香港商界女強人。未及半年,楊敏德又被《財富》雜志評選為亞洲六大最有權力的商界女強人之一。
現年48歲的楊敏德在香港企業界頗具聲名,但不算十分高調﹔她為迪生集團主席潘迪生的前妻,又是前紡織制衣業巨子楊元龍的女兒,曾經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就讀,1978年因父親患病而返港接掌家族生意。
不過,由美返港的楊敏德,利用美國紡織配額制度在地域上的漏洞,在多個國家設立制衣廠,大量生產名牌恤衫,包括行銷美國的Tommy Hilfiger,成為全球生產恤衫的最大出口商。
                 ───香港《聯合晚報》

  傳統行業的兩支觸角:
高尖產業+高級人才
楊敏德接掌或輔佐父親的部分基業的同時,把視角放在了高科技與人才投資上。
2000年1月12日,溢達科技在佛山正式注冊成立。這是香港溢達集團投資150萬美元成立的專門從事生產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研究與開發的專業公司。業務以ERP軟件開發、生產、銷售、科技咨詢與管理服務為主要發展方向,通過ERP的實施將供應商和企業內部的采購,生產,銷售以及客戶緊密聯系起來,便于對供應鏈上所有環節進行有效的管理,實現對企業的動態控制和各種資源的集成與優化,全面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溢達科技有限公司以原高丰公司企業管理系統開發人員為基礎,憑借溢達集團雄厚的經濟實力聚集了一大批業界精英,其90%以上具有國內名牌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平均年齡在26歲。他們大多具有四年以上大型管理系統開發的經驗,對大型數據庫管理系統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另外他們還熟練地掌握了最新的IC卡與條碼技朮。高丰公司電腦部作為溢達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他們利用3年時間,成功地開發了紡織企業生產管理信息系統、財會成本核算系統、物資綜合采購系統和人力資源信息及工資管理系統等等。
溢達在這些已開發系統的基礎之上,經過精心醞釀,提出一整套集生產管理,成本核算,采購管理,銷售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完整的ERP解決方案,通過這套ERP系統,能夠綜合管理跨越整個企業組織的各種資源,并增強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集成。這套ERP系統的目的就是集成企業組織的各方面信息,以幫助決策者通過利用及時動態的關鍵信息來獲得效益。在國內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ERP產品將有廣闊的市場。
注意后備人才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這是楊敏德極力關注的課題。作為主要發起人和資助人,6年前楊敏德說服母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到中國與大學合作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并先后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開展了合作。合作方式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為合作學校培訓MBA教師,提供原版英文教材和案例,學生采用全英語授課,并經常能聽到來自美國的教師或專家的講座和報告會。
現在許多企業來找她要學生了。也有越來越多的考生踴躍報考IMBA,今年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第一志愿報考的學生就有400多人,比去年增加30%,經全國MBA聯考和嶺南學院復試,最后錄取84名,比去年增加1倍多。
老產業新潮流:真“派”!
您或許尚未熟悉“溢達”這個名字,但她在世界成衣制造中“溢達”這個名稱卻早已聞名遐邇,為同行業所仰慕,是世界各名牌服裝及各大著名連鎖百貨公司最為鐘愛的生產商,溢達集團現在是美國POLO,NIKE,意大利PILA,法國CALVEN KLAIN等世界名牌的成衣加工商,年產布料2000萬碼,成衣160多萬件。
楊元龍、楊敏德父女致力于開拓潛力無限的國內市場,以不同經營方式,從香港出發在寧波、常州、廣州、佛山﹔遠在烏魯木齊、吐魯番,都留下他們的足跡,一家家冠有“溢達”的企業不斷地“長”了出來。同時,內地各大中小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們不斷開發產品,不斷開辦連鎖服裝新的專賣店,向國內廣大消費者提供價格適中并且有世界水准的系列服裝產品。“派 服裝生產與銷售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從棉花-棉紗-織布-染整-成衣一條龍的生產線,當她的產品進入世界名牌精品店專賣店,包括“派 系列服裝專賣店及專柜,在那里您不僅能找到能同那些世界名牌的款式,花色和品質上相媲美的產品,而且會驚喜地發現價格又那么的適中。
“派”產品絕大部分以天然纖維-棉花為原料,都是100%的棉,全棉的優越在于:她高度的吸濕性和透氣性,因而冬季保暖,夏季吸汗不粘身,透氣涼爽﹔代表世界名牌服裝的潮流,體現世界環保精神和自然生活氣息﹔代表世界服裝業從人造纖維向自然纖維發展的大趨勢。
傳統行業≠夕陽產業
楊敏德:“棉紡織業是一個老產業。我的理想,就是把現代高新技朮應用在傳統產業中,賦予傳統產業以新的含義。”
溢達集團,這個以棉織品為惟一經營業務的企業,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跨國集團之一,每年的營業收入超過4.5億美元。由于集團在傳統工業領域表現卓越,并且不斷推出現代經營理念,集團主席楊敏德榮膺′99香港商業獎中最佳東主營運獎。
當高技朮、新興產業在全世界風起云涌,傳統產業備受冷落之時,楊敏德卻堅信,紡織行業絕不是什么夕陽工業。她認為,沒有夕陽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落后的技朮。她說,溢達集團的投資主要在廣東、新疆,而且鎖定在棉紡、服裝企業。事實証明,傳統行業照樣可以追趕世界科技發展、知識經濟發展的潮流。
溢達的幸運之處在于有楊敏德的獨到眼光,她吸收了一批內地的優秀大學生,追蹤世界信息經濟、科技的潮流,把它們應用于棉紡、服裝的生產經營中,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她在集團內部全方位運用IT技朮,逐步實現內部管理信息網絡化。每個生產人員、每台生產設備的動態信息都在網絡中。同時,以科技人員為主組成團隊,耗資200萬美元聘請知名顧問公司THOMASGROUP,一起研究分析先進管理技朮,運用先進的管理模式,如工程管理技朮、市場管理技朮等,實現生產、銷售過程的精細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改進產品品質,實現快速反應,是21世紀紡織行業提高競爭力的惟一途徑,對此,楊敏德別無選擇,只有不斷追逐先進技朮,并將之運用在產業實踐中,才能立足于世界市場。
楊敏德:現在紡織行業處于低潮時期,許多人對紡織業存在誤解和偏見,但管理者還是要有開放的思維方式,要以好的待遇吸引各方面的人才,放手鼓勵年輕人去思考和行動,給新人以創新的機會,形成良好的探討氛圍,同時又要有嚴格的制度保証目標的實現。
目前,新興產業飛速發展,但傳統工業仍然在社會產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且,傳統工業可以借助新興技朮改造和提升自己,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例如利用計算機進行合理的生產分配,分析每個生產流程的最大節約程度,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同時促進整個產業的升級,還能解決一大批人就業。
楊敏德介紹,她們在廣東的企業高丰公司生產的色織布在國際市場就擊敗了日本的色織布,成為國際市場的王牌。同時,她們在新疆投資的棉花基地、棉紡廠的產品都是一流的。
持續經營在于不斷變革
與新興產業狂飆突進的大背景相比,傳統產業似乎黯然失色。傳統產業究竟在新的經濟形態中占有何種地位,中國的傳統企業又如何應對市場的急劇變化,傳統企業在變革中的管理難點何在?就這些問題,《世界經理人文摘》編輯HaroldPan專程采訪了傳統產業的代表人物───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女士。我們特摘引部分片段與大家分享。
在當今信息技朮時代,傳統產業是否已處于日薄西山的境地?
其實,傳統產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新興產業而言的。并沒有一個行業固定不變地屬于傳統產業或新興產業,你必須結合你的參考對象來談什么是傳統產業。
一般說來,發展歷史比較長、比較成熟的產業可以看成是傳統產業。所提到的成熟,其實就是指行業的發展速度相對而言比較慢,有的情形下甚至是萎縮,這就成為了大家所言的夕陽行業。但傳統產業和夕陽產業絕對不是一回事。我所在的紡織行業稱得上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行業,增長速度比較緩慢。但我從不以為它是一個夕陽行業。溢達這几年的發展進程,也有力証明了在傳統產業中,蘊藏著無盡的商機。
在你看來,中國的傳統產業該如何進行這種變革呢?
我說的傳統產業的變革,是指應用新的管理和新的技朮對原有企業進行改造,使其在市場上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
中國的傳統產業,多年來一直是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習慣了聽指令行事,沒有真正地面向市場、按市場規律來管理企業。同時,由于一般的傳統企業歷史較長,人員結構相對老化,導致歷史包袱沉重,知識技能脫節,不進行變革就無以擺脫困境。
現在的態勢是,市場經濟、全球化和新技朮這三股大潮對中國的傳統企業形成了夾擊之勢。這都意味著將來中國的傳統產業面臨的競爭將加劇,競爭速度將加快。將有一批傳統企業會因為不能適應變化而被無情地淘汰﹔也會有一批企業從中崛起,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所以說,你現在如何變革,將決定你未來在市場上身居何處。
你首先應想到的是如何突破經驗的因襲及歷史的包袱。這種變革的難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比白手起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依你看來,中國傳統產業進行變革,應選取什么作為突破口?
中國的傳統產業進行變革,突破口在于將企業改造成為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
由于歷史原因,大部分中國的傳統企業時至今日,其企業主管還十分留戀以前沒有市場競爭的年月。這反應在企業管理上,還是希望上級政府主管部門能給個好政策。這種心態十分有害。它往往導致企業不是把注意力傾注在外部的市場上,想方設法去捕捉發展機遇﹔而是一味強調自身的困難,不遺余力地游說爭取政策優惠。中國傳統行業的企業領導人,應充分意識到市場競爭的殘酷。市場競爭說到底就是個優勝劣汰。看一看中國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無一不是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
作為傳統企業的領導人,應該如何應對變革?
我認為,企業主管必須更多地走訪客戶,傾聽他們對于你產品、服務和員工的意見,并促使員工將滿足客戶的需求作為他們工作的中心。以客戶為中心,可以使你的變革有一個正確的導向,同時也可以使你的變革運動在員工中享有更高的信譽。
另外,你必須圍繞客戶建立一整套的管理流程及相應的規范、指標和獎懲制度,將客戶對你的期望轉化為你實際的行動,并使員工切身感受到盡力服務于顧客的益處。這樣,你的變革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支持,而不至半途夭折。
傳統企業的領導人,一般都有非常深厚的行業背景。但在這里,你一定要警惕,萬不可讓經驗成為束縛你求新圖變的條條框框。
企業領導在推行變革的過程中,應該將員工放在什么位置?
其實,中國的傳統行業要成功地進行變革,員工是關鍵。在這里,企業的領導必須了解人們對于變革的心理。必須使員工們認識到,引入新的技朮以及新的管理流程,其目的在于使員工的工作更為高效,而不是為了裁員。必須使員工意識到自己在企業變革中的位置和企業對他們的期望。同時,企業要提供相應的條件和機制,促使員工更新知識和技能。所謂藝高人膽大,一旦員工掌握了新的知識和技能,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得到加強,對于變革的不安全感就會消失,更有可能成為變革的積極擁護者。另一方面,員工的經驗也是企業寶貴的財富,應該在變革中加以充分利用,不能輕易舍棄。
另一方面,在員工中必須有一群變革的促進者。在溢達,我們每年從各名牌大學招聘眾多畢業生。他們富有朝氣,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敢于嘗試新的方式方法。這幫生力軍就成為公司變革的有力促進者。很多年輕人也從中嶄露頭角,成了今天溢達的管理骨干。
你自身的背景并不是在紡織行業,卻成功領導了溢達從小到大的變革發展。在你看來,外來者和行家哪個更適合領導傳統企業的變革?
我想關鍵在于領導人本身的素質,而他的背景未必重要。
我以前在美國學的是數學,緊接著在哈佛商學院讀了工商管理,隨后進入美國一家著名的投資銀行工作。所以,在我從父親手中接掌溢達時,稱得上是個紡織行業的門外漢。但我的成功之處,一在于我是門外漢,所以十分注意聽取下屬的意見﹔另外一點,由于我來自別的行業,反倒少了一些條條框框,經常能做些另類思考,看看別的行業一些成功的做法是否也能用于紡織業。
面對當今的經營環境,傳統產業的經營戰略應做怎樣的變革?
傳統企業要完成變革,經營策略的重點是不為過去所累,設法和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保持一致。
在過去,競爭環境的變化沒有今天這么迅速。所以,傳統企業的經營就比較穩定,似乎不用對外部環境十分敏感。而當今市場的急劇變化,要求企業必須適時而變。在經營決策的時候,你必須時刻追問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哪些先前適用的前提條件已不再存在。同時,你必須時刻警惕在過去使你成功的經驗。如果不考慮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一味套用,就很有可能使你馬失前蹄。
溢達在大陸經營時,發現外購的棉花在價格和質量方面沒有競爭力。而我們在種植棉花方面沒有一點經驗。也可以說,以前還沒有哪個紡織企業種植棉花。但我們研究后發現,棉花對我們的長遠發展事關重大。而且,我們在資源上也有一定優勢,能在中國以低成本生產出一流的原棉。所以,我們開始在新疆自己種植優質棉花。發展到現在成效不錯,而且種植的規模在不斷擴大。
大家都說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作為傳統產業該如何回應這樣一個時代新的要求?
傳統企業要變革成面向市場的組織,互聯網是個十分有效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企業縮短和市場的距離,同時可以優化整合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業務流程。
在傳播信息方面,互聯網有著前所未有的優勢。另外,互聯網可以使你的企業打破地域限制,真正做到全球一體化經營。另外,公司的各個業務環節,你都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網達成整合,從而縮短產品的流轉周期,提高公司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至于你的業務伙伴,比如說供貨商和批發商,你可以通過企業間的聯網,提高效率、減低成本。所有這些,只要你善加運用,都可能轉變為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朮可以使各類信息在企業內部自由快捷地流動,突破了等級式結構在信息傳遞方面的局限。這不但擴大了經理人的管理跨度,而且有助于組織結構透明化。通過互聯網技朮構筑的數據庫,企業員工可以分享知識,提高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效率。同時,員工通過互聯網平台,可以更多地掌握企業的各種信息,拉近和市場的距離,對變革也容易產生更多認同感。
所以,中國的傳統企業,應該抓住互聯網這項新技朮提供的機會。
你成功地帶領溢達這樣一個傳統產業的企業闖出了一條新路。在你自己心目中,你是怎樣的一個企業家?
我想,我還是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出自傳統產業的企業家,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中國傳統企業的一個范例,以向世界証明中國人在傳統產業完全能做世界第一。
開發西部:
傳統產業的一著活棋
1999年8月30日至9月2日,在楊敏德陪同下,以香港貿發局主席馮國經先生為首的香港經貿代表團,對溢達集團在新疆投資的企業進行了考察。他們先后考察了新疆地況地貌、風土人情及經濟發展狀況,參觀了吐魯番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對溢達集團駐疆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質量、生產設備及員工素質進行了認真的調研,對溢達集團利用當地資源,發揮地緣優勢,擴大對中國西部投資的做法表示了贊賞。
事實上,溢達在新疆的投資一直受到了自治區領導的重視。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帶給人類巨大的財富,同時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繁榮,把人類推向了一個極為難堪的境地───土地荒漠化、臭氧層被破壞、空氣不清新,災難性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不斷加大,人類生存正面臨重大威脅。
溢達集團做為亞洲最大的棉紡集團,楊敏德主席審時度勢,舉起了環保的旗幟,在所屬企業開展ISO14001環境體系認証,吐魯番溢達作為環保尖兵率先向環境污染挑戰。
經過精心的准備,吐魯番溢達組建了認証領導小組,下達了環保動員令,公司上下各部門緊密配合,確定環境因素,制定環境目標,查找污染源,制定治理方案,一時間,環境保護意識在全體員工中逐漸形成。
公司的生活污水,是公司能否獲証的關鍵,公司每天生活污水排放450M3,過去一直排放在戈壁灘,任其漫流,給地表帶來了一定的污染。環保部門在審查公司環保工作中亮出黃牌:污水不處理,一是要按國家規定收取排污費﹔二是不出具有關ISO14001指標達標合格証書,這就意味著,公司每年要額外支付排污費用13萬元,而且無法獲得ISO14001証書,如果按照環保部門的建議建成污水處理廠,需投入200萬元人民幣,如果這樣,就是無形增加企業的負擔。如何既達到環保要求,又能節約公司的資金呢?查閱資料,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請教專家,也沒有找到可行的方案,難道因為污水處理不能解決就放棄ISO14001認証嗎?人事部從几年的污水處理經驗中,終于找到了污水處理答案:在公司東南兩口污水井附近有49000平方米的戈壁荒地,可以用污水進行綠化!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綠化面積,改造廠區環境,又能使水污染得到控制和治理,還可以直接節約支出200多萬元。
在楊敏德的帶領下,溢達人立即行動起來,挖管溝、架電線、建泵基,短短一個月,污水處理設備全部安裝完畢,生活污水通過污水泵緩緩流進26000平方米果樹林。1999年夏天,梨樹、棗樹、石榴樹均挂果,杏樹、桑樹、葡萄長勢喜人,昔日的戈壁灘變得郁郁蔥蔥、一派生機。
1999年全公司節約用紙49000張,節約用水45000M3,節約用煤661噸,每公斤紗節電0.01度,完成綠化面積12920.25M3。經過不懈的努力,公司于1998年12月通過華夏環境管理體系認証中心的認証。
楊敏德的努力換來了傳統行業的春天,正如她所說,她的企業成為了中國傳統企業的一個典范。今年8月,正值常州溢達成立5周年之際,全國政協副主席胡啟立帶團參觀了溢達辦公管理環境、棉田至制衣一體化車間、環境綠化工程。
當看到員工在優越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并對他們的管理表示十分滿意時,胡啟立深有感觸。他說:“溢達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及管理,正向輝煌的未來邁進。”
寬敞明亮的車間里,工人們一如既往、有條不紊地工作著﹔行政大樓各辦公室的職員也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四樓會議室里,溢達集團的董事們緊張地開著會,楊元龍、楊敏德父女也坐在其中。此次常州之行,客人們親眼目睹了常州溢達五年的發展成果,非常欣慰地看到傳統行業在現代化的環境里長足發展而且欣欣向榮!
作為集團主席的楊敏德,更是躊躇滿志地展望著溢達集團未來發展的美好宏圖。她鼓勵大家互相合作、不斷努力,滿懷信心地邁向充滿希望的新世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