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3

【王師傅周記】匯豐大班的訓示 (王浵世)

我說的匯豐大班不是這一任的大班,是前幾任的大班。照規矩,我應該說是前任大班,或前大班。但是,此大班對匯豐影響深遠,在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心目中一 直是大班,沒有過氣的感覺,所以容許我在此文中稱呼他為匯豐大班,故意把「前」這個字拿掉。

這個大班就是大名鼎鼎的浦偉士(Sir William Purves),早幾年退休,現在住在英國頤養天年。他在任之際,正是匯豐面臨不少動盪的時代,最轟動的是把匯豐的總部遷到英國倫敦,匯豐銀行的股票從此 變為匯豐控股(00005)的股票。遷移總部如此石破天驚的舉措,能夠擺平四方八面的壓力,殊不簡單。

但是我今天講起這位大班,不是跟這些大動作有關。我倒是想講他在任的時候,經常給高層的一些訓示,至今難忘,甚至當作箴言。如果不說出來,很可能從此湮沒,以後做銀行的人根本不知道他的真知灼見。

大班稱謂不容亂叫
大班是外邊人對董事長的俗稱,但是匯豐裏面沒有人會稱呼他為大班,一般同事稱呼他為董事長,但是高層就有資格用簡名來稱呼他。有兩點值得注意,第 一,怎樣才算高層並沒有一個絕對的說法,有時候有人自抬身價,把自己當高層,叫董事長就叫簡名。叫出口就知道不妥,但是沒機會改口,有點瘀。第二,甚麼叫 簡名?比如說,他的名字叫William,但是簡名叫Willie。你就不該叫他William,要叫他Willie,好像很親密,不是人人敢叫。如果是 名高層,不叫他簡名也不行,否則見外。

這簡名甚麼時候能用,不能瞎猜,更不能亂叫。有些人心虛,不敢直接叫他簡名,反而畫蛇添足,叫他「Mr. Willie」,在簡名前面加個「先生」,應該不會錯吧!夠親密,又是尊敬。但是這樣稱呼不倫不類,既然是高層,就該照規矩稱他為Willie。說時容 易,做時難。當年經常看到不高不低的同事拿捏不好,鬧笑話。

怎樣才算高層?有一種說法。只要某人自動被邀參加董事長每月主持的高層早禱,就知道自己入圍了。到了會場,看到別人,才知道誰已經入圍。早禱就是當年高層商量大事的非正式會議,彼此以簡名相稱,自此之後才算高層,彼此間有默契。

這個非正式的會議是董事長訓示的場合,一般一小時左右。董事長發問,被問到的人就回答,回答完畢,他給訓示,是整個會議的高潮。不管是誰,不管怎麼回答,都會給他看出一些破綻,接着就單刀直入,一點不客氣,說是訓示,其實就是訓話。人人有份,個個精采。

放貸容易吸存款難
如果把他的訓話做統計,我相信說得最多的那句話,肯定是「做銀行,靠做存款。」換句話說,做銀行不是靠做貸款。他會補充,做貸款誰不會做?做存款才 是真功 夫。有的人儲錢準備結婚用,有的人儲錢是留給孩子升學用,有的人儲錢留下來等退休用,能夠讓他們的錢都放在我們這裏才是真功夫。放貸反而容易,說一句話, 馬上有人上門借錢。

做銀行靠存款來支撐增長,不是靠貸款來充場面。他最看重存貸比,稍微高一點,肯定有高層受到訓話。聽得多他的話,自然記在腦子裏。後來在不同的時 間,證明他的話一點沒錯,沒有雄厚的存款,肯定跨不過難關。但是,今天的銀行,不少想的是如何快速增長貸款、增加收入,卻忘記銀行的基本原則,先吸收存款 才放款,也就是先穩守,才進攻。

大班的訓示歷久彌新,奈何今天有些銀行高層不把它當一回事。

作者:王浵世

第一代北上銀行家,曾為匯豐中國業務總裁、民生銀行最高領導人,有廿載北上管理經驗,現在退而不休,轉戰民企,拓展視野,闖事業另一新挑戰。

更多iMoney智富雜誌內容,請登入http://www.hket.com/imoney

【王師傅周記】告別誠信(王浵世)


上期講到匯豐大班浦偉士(Sir William Purves)的軼事,意猶未盡。今天讓我再補充幾句,大家可以多點了解他當年怎樣指點我們經營銀行。

話說40年前,我大學畢業進入匯豐(00005)擔任「學徒」(Trainee),大家以「學徒」自嘲,因為處於匯豐組織架構的底端,不受重視。在 學師那3 年必須完成兩件事:第一,拿到香港銀行學會舉辦的考試證書,考試分兩個階段,考第一階段便可;第二,拿到香港舉辦的青年外展培訓證書,培訓長達26天。

當 年做學徒,個個想升級很正常,不過要過兩關一點不簡單。銀行學會的考試,第一部分考5科,其中一科銀行法有點難度,因為有些法律名詞要死記。外展培訓也不 容易,除了體力,也講究服從、堅忍及心理質素。26天的培訓就是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能否「降大任於斯人」是另一回事。

信任要在言出必行

銀 行法考試中有一條必考:解釋「In Good Faith」的重要性。「In Good Faith」表面上容易理解,但是不容易解釋,沒人能夠把這三個字說得到位。我當年的說法,連自己都有點搞不懂,來來去去就是誠信、信任、忠誠,但是如何 用例子解釋呢?人人都有不同說法。

雖然當年我考試過關,但是自己不甚滿意,因為我對這道題的回答有點含糊。一直想找機會請教高明,把這三個字說通透,但是從未碰上恰當的答案。大概是 九十年代初,終於有一天機會來到,我有事去找浦偉士。這是不常見的機會,因為我要跨越很多級才有機會跟他會面。 我楞楞地站在他書桌前,心大心細,問不問呢?問就好像有點無知,在銀行幹了這些年頭,才說自己不懂。他老人家這麼忙,會不會認為我耽擱時間?但當時心想, 機會難逢,不問可能再無機會。鼓起勇氣,直接就問他「In Good Faith」在銀行如何理解?他一話不說,把我拉到窗口,叫我不要朝下看,說:「我叫你跳下去,你就跳下去。這就是「In Good Faith」,因為你對我的話沒有任何懷疑,屬於絕對的信任。」

他繼續說,做人要讓別人對你有絕對信任。我補一句:「做銀行呢?」他的回答很簡單:「我們答應的,就能做得到。」英語就是「We deliver what we promise」。當時我還不是十分理解,「捧」了他的話離開。但是,以後的日子一直在琢磨。

銀行道德漸行漸遠

後來,我在匯豐的中國業務、美國西岸業務都當過家,經常對外、對內發表言論,有機會時會用上浦偉士的訓示,作為講話的核心思想。其實,他的話不僅對做銀行的人有啟示,對如何做人也一樣用得上,就是要建立一個絕對可信的風範

但是這種想法逐漸跟市場的變化愈走愈開,因為賺錢已經變為核心思想。為了賺錢,可以不顧一切,甚至踐踏市場規律,抹殺道德規範。更可悲的是,這種思維已經逐步滲透金融業,令後來者相信這種思維才是金融才俊應具備的條件。

過去10年,金融業不斷增加內部監管與合規的規模與力度,但違規事件此起彼落。某程度上,我懷疑很可能是「In Good Faith」被人淡忘的結果。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冒險精神,在不同的崗位,用賭博心態來做銀行。

不僅做銀行,我們身邊不少人,包括政客,他們的言論、行為根本說不上「In Good Faith」,甚至以我們做賭注,希望自己出位,而從中取利。

作者:王浵世
第一代北上銀行家,曾為匯豐中國業務總裁、民生銀行最高領導人,有廿載北上管理經驗,現在退而不休,轉戰民企,拓展視野,闖事業另一新挑戰。
更多iMoney智富雜誌內容,請登入h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