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紅了,昔日的窮苦與卑微會化成頭上光環,像白手興家的李嘉誠、曾是孤獨推銷員的曾蔭權。 司徒永富卻承認,首次看見報章記者冠以他「街童教授」之名,他感覺全身「打冷震」。
他八個月大喪母,童年如地底泥,靠努力把握機會,終戴上兩頂象徵成功的帽子:樹仁大學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兼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有人視他為引路明燈,他卻說,這只是獅子山下的故事,沒啥值得驕傲的。
過去的黑暗沒成為今天的光環,他只想把經驗化成泥土中的種籽,鼓勵不被外界承認的樹仁學生;也令賣涼茶與買涼茶的,都學懂愛。
他想別人也像他,爛泥開出遍地黃花。
開花,泥土得有充足養分才行。對於一個小孩來說,父母就是陽光、水與空氣。司徒永富的媽媽,誕下三個兒子後,因身體太虛弱,死了。那時候,司徒永富才八個月大。
當木匠的爸爸要到婆羅洲搵食,無法做帶子洪郎,把兒子分送給親友照顧,司徒永富從小就跟着祖父祖母。他對父親的印象,就是每年從婆羅洲寄回來的燕窩,用來紓緩他那嚴重的哮喘。
小時候的他很瘦弱,永遠坐在班房第一排。一班人踢波,他總被點派去守龍門,「輸波就畀人鬧,個個覺得我阻手阻腳。」唯一出路是回家對着媽媽的遺照哭訴,「流兩滴眼淚,以為事情解決了,但人仍然空洞洞。」
無心向學,自我形象低落,小學時就流連球場,糾黨做沙灘老鼠。升中後就迷上搓麻雀,「一放學就去同學屋企打,由四點打到十點,屋企人以為我去補習,成績唔好,就靠出貓升班。」
總之不願回家,「我只想活在人群中,唔想被遺棄。」
老師罵他們是地底泥,他立即號召十個「泥巴」,沿校前的佛光街上山,越過山嶺,逐間學校叩門,走了兩小時才有學校收留。
「我很想尋找自己。」
永富的詛咒
司徒永富的名字,是爺爺替他改的,老人家真心渴望,「永富」能夠脫貧。
財神爺確曾來過叩門,當年司徒永富馬馬虎虎捱過中學畢業,考上樹仁,畢業後還到美國留學,回港後進入了一家中資的窗口公司當副總經理,負責管理財務,用國內的資金在港投資股票地產。
那是金融風暴前遍地黃金的年代,「財富有腳,會自己走近。」
當時司徒永富手持五個住宅單位,還有「好多好多的股票」,看着自己紙上富貴,他一度以為真的應驗了爺爺的祝福。
一場金融風暴,捲走過千萬身家,把他從夢中驚醒過來。
祝福彷彿成了詛咒。
損手爛腳,債務重組,徘徊破產邊緣,就在這個時候,他遇上了鴻福堂。「鴻福堂的創辦人是我在金融界的舊客戶,我之前都有免費替他做財務計劃,有天他來找我,問我有否興趣幫忙管理公司。」原因是當年的鴻福堂,幾乎每數個月就要轉換行政總裁,「CEO這個位人人都坐唔暖,因為沒多少人喜歡賣涼茶。」
這就猶如從天而降的救生圈,讓幾乎被債務淹沒的他,得以歇息。
街童出身的他,很有那種「死就死吧」的膽量,雖沒有從商經驗,但人家夠膽找他,他就勇於赴會。「情況就像豬肉榮終於攞到張豬肉枱,之前學懂了如何剁豬肉,現在終於有張枱可以畀你試一試。」
司徒永富唸的是經濟,但他要試驗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營商理論,還有他從聖經上學回來的道。
鴻福堂摩西
金融風暴後的鴻福堂,跟司徒永富一樣,元氣大傷。全港七十多間分店中,有八成屬加盟店,他們為求自保,曾非法在店鋪出售麵食和麵包,嚴重破壞品牌形象。司徒永富的首要任務,是要帶領這隊「涼茶兵團」走過幽谷。
「就像《聖經》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一樣。」
集團於九九年收回加盟店的經營權,重新鞏固業務。司徒永富家住元朗,每晚放工就去天水圍天盛苑的分店巡視,觀察人流。
選擇天水圍,因為這裡是悲情城市,「有人,無鬼,就有生意。我要讓員工知道,我是有血有肉的。」
契機出現在香港人最渴求健康的時刻,鴻福堂推出「一杯涼水」的送暖行動,把健康飲品一箱箱免費送到醫院,為醫護人員打氣。「反正產品都堆在倉內,何不拿出來送人?」這麼一來,鴻福堂的良心企業形象,就開始成形了。
這一役,司徒永富說來依然回味,「我有的是街童經驗,你叫我管LV,我唔識管,我只識管cheap嘢,善於扭橋。」
他的點子,還包括首創把涼茶「入樽」帶回家、聘用年輕明星任代言人等,還以嶄新的方式在電視台賣廣告,讓鴻福堂的產品在黃金時段的劇集內「上鏡」。
「我其實正在做一些攻心的工作。」
拉登與十二門徒
鴻福堂的員工,喜歡叫司徒永富做傳道人,因為他最愛跟員工「講耶穌」。
最經典的,必數在集團廣泛流傳的「拉登片」。
「拉登是全世界最有創意及最慳家的人,他無寬頻無窄頻,只得VHS同部錄影機,有個阿拉伯電視台替他播,就可以發動聖戰。」
他於是仿效拉登,自製土炮錄像,在全線鴻福堂播放,每個月向員工講人生道理,激勵人心,例如年前網上流傳「巴士阿叔」一片,他就借機大講工作壓力。
這些「拉登片」還有分長短版本。在每月例會上,他會播放足本,讓分區經理通曉他的訊息。然後還會自訂問題,讓他們落店與員工分享,「我要他們好似共產黨咁開學習班。」
他說,耶穌有十二門徒,他的管理團隊,就是他的門徒。他在公司有一個花名,叫「嗲利狗」,因為他經常「咬」着他的員工不放,直至對方明白他的意思為止。
他的員工都不抽煙,連買六合彩和賭馬的都少有。他希望員工能貫徹品牌形象,生活健康。
算是高壓統治,同事的反彈是必然的。「當然有同事和我攤牌,但坐得這裡,就要有承擔,集團老闆也非要做善事,最終還是得有盈利。」
但「不計酬勞,酬勞更多」,才是他生命中的格言。
「我寧願人家當我是學者,好過把我當成一個商家。」在鴻福堂,他自覺是過客;對樹仁,他卻幾乎要終身奉獻,「我沒想過要離開樹仁。」
樹仁情意結
如果說香樹輝是中大護法,那麼司徒永富也堪稱樹仁護法了。那份情意結,源於一口鬱結。
他到浸會神學院校外進修課程教行政管理,便先以樹仁身份自嘲:「小弟以前在不被承認的大專畢業,人家讀三年,我讀四年,怎知讀了出來,連文憑都不如,原來香港政府只把樹仁證書等同中七學歷……在這裡畢業,原來是沒身份的。」
當年的校長鍾期榮,操着湖南口音振奮人心說:「人家唔承認我們是大學,我們自己扮大學咪得囉。」司徒永富把話記在心中,知道將來有能力,就應該回去教學弟學妹。
他九五年回樹仁教書,回歸後董建華上場,搞副學士,把樹仁、珠海及恒生商學院等同副學士,「鍾期榮好嬲,立即回校召開緊急會議,說一定要回應,問邊個幫手搞,我義憤填膺,第一個舉手。」
結果眾所周知,樹仁正名成功。「我覺得自己好似生了個仔,建設樹仁是我的終身事業。」
只是還有師弟妹向他埋怨,在社會上遭受白眼。他一句:「你們正經歷的,你估我沒經歷過嗎?」他相信「一個人足以改變世界」,人生路途最後會否開花結果,始終在自己手裡。
爸爸:抹車要用力啊!
司徒永富的兒子力峰,今年六歲。因為自己小時候是街童,司徒永富也想兒子早點明白做人的苦樂,從不刻意美化事情,「我唔想他誤以為凡事都會完美。」或許如此,從小人兒口中,常會聽到令大人也會心微笑的大道理。
有天,他們兩仔爺在抹車,囝囝問爸爸:「用咩抹玻璃會最乾淨?」司徒永富答:「報紙?布?」,囝囝像冷臉笑匠回說:「錯!是用力。」
未幾兒子又問:「爸爸,你估我今日抹車學到甚麼?是專心!」原來是做爸爸的一直邊抹車邊講電話。
資料來源 : 東周刊他八個月大喪母,童年如地底泥,靠努力把握機會,終戴上兩頂象徵成功的帽子:樹仁大學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兼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有人視他為引路明燈,他卻說,這只是獅子山下的故事,沒啥值得驕傲的。
過去的黑暗沒成為今天的光環,他只想把經驗化成泥土中的種籽,鼓勵不被外界承認的樹仁學生;也令賣涼茶與買涼茶的,都學懂愛。
他想別人也像他,爛泥開出遍地黃花。
開花,泥土得有充足養分才行。對於一個小孩來說,父母就是陽光、水與空氣。司徒永富的媽媽,誕下三個兒子後,因身體太虛弱,死了。那時候,司徒永富才八個月大。
當木匠的爸爸要到婆羅洲搵食,無法做帶子洪郎,把兒子分送給親友照顧,司徒永富從小就跟着祖父祖母。他對父親的印象,就是每年從婆羅洲寄回來的燕窩,用來紓緩他那嚴重的哮喘。
小時候的他很瘦弱,永遠坐在班房第一排。一班人踢波,他總被點派去守龍門,「輸波就畀人鬧,個個覺得我阻手阻腳。」唯一出路是回家對着媽媽的遺照哭訴,「流兩滴眼淚,以為事情解決了,但人仍然空洞洞。」
無心向學,自我形象低落,小學時就流連球場,糾黨做沙灘老鼠。升中後就迷上搓麻雀,「一放學就去同學屋企打,由四點打到十點,屋企人以為我去補習,成績唔好,就靠出貓升班。」
總之不願回家,「我只想活在人群中,唔想被遺棄。」
老師罵他們是地底泥,他立即號召十個「泥巴」,沿校前的佛光街上山,越過山嶺,逐間學校叩門,走了兩小時才有學校收留。
「我很想尋找自己。」
永富的詛咒
司徒永富的名字,是爺爺替他改的,老人家真心渴望,「永富」能夠脫貧。
財神爺確曾來過叩門,當年司徒永富馬馬虎虎捱過中學畢業,考上樹仁,畢業後還到美國留學,回港後進入了一家中資的窗口公司當副總經理,負責管理財務,用國內的資金在港投資股票地產。
那是金融風暴前遍地黃金的年代,「財富有腳,會自己走近。」
當時司徒永富手持五個住宅單位,還有「好多好多的股票」,看着自己紙上富貴,他一度以為真的應驗了爺爺的祝福。
一場金融風暴,捲走過千萬身家,把他從夢中驚醒過來。
祝福彷彿成了詛咒。
損手爛腳,債務重組,徘徊破產邊緣,就在這個時候,他遇上了鴻福堂。「鴻福堂的創辦人是我在金融界的舊客戶,我之前都有免費替他做財務計劃,有天他來找我,問我有否興趣幫忙管理公司。」原因是當年的鴻福堂,幾乎每數個月就要轉換行政總裁,「CEO這個位人人都坐唔暖,因為沒多少人喜歡賣涼茶。」
這就猶如從天而降的救生圈,讓幾乎被債務淹沒的他,得以歇息。
街童出身的他,很有那種「死就死吧」的膽量,雖沒有從商經驗,但人家夠膽找他,他就勇於赴會。「情況就像豬肉榮終於攞到張豬肉枱,之前學懂了如何剁豬肉,現在終於有張枱可以畀你試一試。」
司徒永富唸的是經濟,但他要試驗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營商理論,還有他從聖經上學回來的道。
鴻福堂摩西
金融風暴後的鴻福堂,跟司徒永富一樣,元氣大傷。全港七十多間分店中,有八成屬加盟店,他們為求自保,曾非法在店鋪出售麵食和麵包,嚴重破壞品牌形象。司徒永富的首要任務,是要帶領這隊「涼茶兵團」走過幽谷。
「就像《聖經》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一樣。」
集團於九九年收回加盟店的經營權,重新鞏固業務。司徒永富家住元朗,每晚放工就去天水圍天盛苑的分店巡視,觀察人流。
選擇天水圍,因為這裡是悲情城市,「有人,無鬼,就有生意。我要讓員工知道,我是有血有肉的。」
契機出現在香港人最渴求健康的時刻,鴻福堂推出「一杯涼水」的送暖行動,把健康飲品一箱箱免費送到醫院,為醫護人員打氣。「反正產品都堆在倉內,何不拿出來送人?」這麼一來,鴻福堂的良心企業形象,就開始成形了。
這一役,司徒永富說來依然回味,「我有的是街童經驗,你叫我管LV,我唔識管,我只識管cheap嘢,善於扭橋。」
他的點子,還包括首創把涼茶「入樽」帶回家、聘用年輕明星任代言人等,還以嶄新的方式在電視台賣廣告,讓鴻福堂的產品在黃金時段的劇集內「上鏡」。
「我其實正在做一些攻心的工作。」
拉登與十二門徒
鴻福堂的員工,喜歡叫司徒永富做傳道人,因為他最愛跟員工「講耶穌」。
最經典的,必數在集團廣泛流傳的「拉登片」。
「拉登是全世界最有創意及最慳家的人,他無寬頻無窄頻,只得VHS同部錄影機,有個阿拉伯電視台替他播,就可以發動聖戰。」
他於是仿效拉登,自製土炮錄像,在全線鴻福堂播放,每個月向員工講人生道理,激勵人心,例如年前網上流傳「巴士阿叔」一片,他就借機大講工作壓力。
這些「拉登片」還有分長短版本。在每月例會上,他會播放足本,讓分區經理通曉他的訊息。然後還會自訂問題,讓他們落店與員工分享,「我要他們好似共產黨咁開學習班。」
他說,耶穌有十二門徒,他的管理團隊,就是他的門徒。他在公司有一個花名,叫「嗲利狗」,因為他經常「咬」着他的員工不放,直至對方明白他的意思為止。
他的員工都不抽煙,連買六合彩和賭馬的都少有。他希望員工能貫徹品牌形象,生活健康。
算是高壓統治,同事的反彈是必然的。「當然有同事和我攤牌,但坐得這裡,就要有承擔,集團老闆也非要做善事,最終還是得有盈利。」
但「不計酬勞,酬勞更多」,才是他生命中的格言。
「我寧願人家當我是學者,好過把我當成一個商家。」在鴻福堂,他自覺是過客;對樹仁,他卻幾乎要終身奉獻,「我沒想過要離開樹仁。」
樹仁情意結
如果說香樹輝是中大護法,那麼司徒永富也堪稱樹仁護法了。那份情意結,源於一口鬱結。
他到浸會神學院校外進修課程教行政管理,便先以樹仁身份自嘲:「小弟以前在不被承認的大專畢業,人家讀三年,我讀四年,怎知讀了出來,連文憑都不如,原來香港政府只把樹仁證書等同中七學歷……在這裡畢業,原來是沒身份的。」
當年的校長鍾期榮,操着湖南口音振奮人心說:「人家唔承認我們是大學,我們自己扮大學咪得囉。」司徒永富把話記在心中,知道將來有能力,就應該回去教學弟學妹。
他九五年回樹仁教書,回歸後董建華上場,搞副學士,把樹仁、珠海及恒生商學院等同副學士,「鍾期榮好嬲,立即回校召開緊急會議,說一定要回應,問邊個幫手搞,我義憤填膺,第一個舉手。」
結果眾所周知,樹仁正名成功。「我覺得自己好似生了個仔,建設樹仁是我的終身事業。」
只是還有師弟妹向他埋怨,在社會上遭受白眼。他一句:「你們正經歷的,你估我沒經歷過嗎?」他相信「一個人足以改變世界」,人生路途最後會否開花結果,始終在自己手裡。
爸爸:抹車要用力啊!
司徒永富的兒子力峰,今年六歲。因為自己小時候是街童,司徒永富也想兒子早點明白做人的苦樂,從不刻意美化事情,「我唔想他誤以為凡事都會完美。」或許如此,從小人兒口中,常會聽到令大人也會心微笑的大道理。
有天,他們兩仔爺在抹車,囝囝問爸爸:「用咩抹玻璃會最乾淨?」司徒永富答:「報紙?布?」,囝囝像冷臉笑匠回說:「錯!是用力。」
未幾兒子又問:「爸爸,你估我今日抹車學到甚麼?是專心!」原來是做爸爸的一直邊抹車邊講電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