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27&docid=102499506&page=2
中 評社北京4月15日訊/翻開曾在中國北京工作多年的日本學者近藤大介所著的《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一書,你可能會覺得這又是一本外國人“站著說話不腰 疼”,而指摘中國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國民性不足、制度硬傷的作品。書中開篇就吐槽了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為代表的服務企業和機構“重管理,輕服務”,指出 這些服務單位向中外客人提供的服務,有悖於最基本的服務原則,讓(外國客)人生出的感受是:“這裡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樣。”
近藤大介的批評,是將北京相關服務單位與日本國內東京等大都市進行了服務水平對比進而得出的結論。儘管“這裡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樣”的話有些 誇張,但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對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後,服務單位仍然能帶給習慣了高於至少持平於海底撈服務的日本遊客以震撼的感覺,是值得北京乃至國內其他 城市管理部門、服務行業深切反思的。
在近藤大介看來,北京和中國其他一些城市的服務業發展緩慢,服務水平停滯不前,也並不僅僅是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的責任,歸根結底在於服務這樣 一種哲學理念沒有滲透到國民心中有關。在日本,“商品價格適中,味道不錯,但是店員態度極差”的店會遭到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消費者也將“以腳投票”,將 之逐出市場;但同樣的服務水平卻充斥於北京許多地方,這與消費者沒有提出更高期望和要求、沒有更積極維護自身權益有關反過來,當消費者以工作者的身份回到 自己的崗位時,也會按照自己生活中接觸到的較低的服務水準向客戶提供服務,這無異於惡性循環。
長期駐中國北京工作,讓近藤大介得以有充分的時間去觀察、體驗、評估北京等中國城市的職場文化、競爭方式和職業態度。《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 麼》生活中就提出,中國企業、職場缺乏協調一致的團結精神,比如會議,非但起不到創造共識、讓員工萌發“一體感”的作用,相反還將觸發更多的爭吵。近藤大 介認為,這與中國企業過度注重直接的、短期的、物質化的激勵手段有關,驅動員工只考慮短期利益和量化目標。這也滋生出企業中出現員工特別是中高層員工離職 後,基本上不會配合原先的東家做好工作移交;員工述職會上大談個人貢獻而很少提及團隊支持等怪象。
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也在進行之中,許多人認為中國將成長為一個依賴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取代日本等競爭 對手。近藤大介承認中國經濟、技術進步已取得的成就及未來成長前景,但提出了一個讓國人會感到尷尬的判斷:無論是經濟(人均產值、物質生活水平)還是技 術,中國實現對美國、日本的“追趕到90%”的第一階段目標將不是問題,但很難跨過“追趕剩下的10%”一步。中日之間的技術差距,主要體現在對共同掌握 的技術的執行精細化水平之別,以及在此技術基礎上按照人體工程學等要求進行進一步深入探索的意識。這種差距最終造成中國企業在執行日本企業確立的標準並監 管生產時,可以製造出品質極高的產品,符合日本國內等市場需求;但中國企業按照自己的標準運作時,所提供的品質和服務卻要差上一大截。
當然,近藤大介通過《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一書指出的中國現存的三類突出問題,均為他個人在中國工作和生活期間(主要是北京市)的觀察所 概括提煉,未必全面,有些問題也並非僅在中國存在。但他所陳述的那些讓國人會感到尷尬的三類問題,確實在我國國內有較普遍的存在,而將之歸結起來叫做“粗 放病”,反映出市場經濟建立並獲得迅猛發展的同時,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建設滯後,讓市場主體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對團隊合作和長期回報的重視度不 足。
正如《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這樣一個書名所反映出的,書中也談到了導致日本近幾十年來陷入經濟和社會停滯的三大問題:其一,團隊配合緊 密,但缺乏責任感,甚至內化為許許多多日本人的性格。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日本自衛隊救援直升機在沒有接到上級後續命令情況下,長時間在聚集著避難者 的學校操場上空盤旋,坐視災情蔓延。在日企中,文牘主義尤其盛行,已經很難再湧現出稻盛和夫、盛田昭夫那樣具有擔當的傑出企業家。
其二,老齡化社會到來,整個國家缺乏年輕活力,年輕人在大量退休後重新出來找工作的“肉食系”老年人競爭下,失去了崗位,找不到就業發展的空間。
其三,重回封閉性的文化傳統,不能建立開放、廣闊的視野。近藤大介認為,日本與中國不僅在產業結構上存在高度的互補性,連各自呈現的社會和經 濟深層次問題也顯露出對應性:日本的某方面問題上,正好反映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長處,反過來,中國因快速發展帶來的粗放等多方面問題,也可以從日本方面取 經。
作者:鄭渝川 2013年04月11日15: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 評社北京4月15日訊/翻開曾在中國北京工作多年的日本學者近藤大介所著的《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一書,你可能會覺得這又是一本外國人“站著說話不腰 疼”,而指摘中國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國民性不足、制度硬傷的作品。書中開篇就吐槽了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為代表的服務企業和機構“重管理,輕服務”,指出 這些服務單位向中外客人提供的服務,有悖於最基本的服務原則,讓(外國客)人生出的感受是:“這裡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樣。”
近藤大介的批評,是將北京相關服務單位與日本國內東京等大都市進行了服務水平對比進而得出的結論。儘管“這裡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樣”的話有些 誇張,但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對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後,服務單位仍然能帶給習慣了高於至少持平於海底撈服務的日本遊客以震撼的感覺,是值得北京乃至國內其他 城市管理部門、服務行業深切反思的。
在近藤大介看來,北京和中國其他一些城市的服務業發展緩慢,服務水平停滯不前,也並不僅僅是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的責任,歸根結底在於服務這樣 一種哲學理念沒有滲透到國民心中有關。在日本,“商品價格適中,味道不錯,但是店員態度極差”的店會遭到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消費者也將“以腳投票”,將 之逐出市場;但同樣的服務水平卻充斥於北京許多地方,這與消費者沒有提出更高期望和要求、沒有更積極維護自身權益有關反過來,當消費者以工作者的身份回到 自己的崗位時,也會按照自己生活中接觸到的較低的服務水準向客戶提供服務,這無異於惡性循環。
長期駐中國北京工作,讓近藤大介得以有充分的時間去觀察、體驗、評估北京等中國城市的職場文化、競爭方式和職業態度。《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 麼》生活中就提出,中國企業、職場缺乏協調一致的團結精神,比如會議,非但起不到創造共識、讓員工萌發“一體感”的作用,相反還將觸發更多的爭吵。近藤大 介認為,這與中國企業過度注重直接的、短期的、物質化的激勵手段有關,驅動員工只考慮短期利益和量化目標。這也滋生出企業中出現員工特別是中高層員工離職 後,基本上不會配合原先的東家做好工作移交;員工述職會上大談個人貢獻而很少提及團隊支持等怪象。
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也在進行之中,許多人認為中國將成長為一個依賴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取代日本等競爭 對手。近藤大介承認中國經濟、技術進步已取得的成就及未來成長前景,但提出了一個讓國人會感到尷尬的判斷:無論是經濟(人均產值、物質生活水平)還是技 術,中國實現對美國、日本的“追趕到90%”的第一階段目標將不是問題,但很難跨過“追趕剩下的10%”一步。中日之間的技術差距,主要體現在對共同掌握 的技術的執行精細化水平之別,以及在此技術基礎上按照人體工程學等要求進行進一步深入探索的意識。這種差距最終造成中國企業在執行日本企業確立的標準並監 管生產時,可以製造出品質極高的產品,符合日本國內等市場需求;但中國企業按照自己的標準運作時,所提供的品質和服務卻要差上一大截。
當然,近藤大介通過《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一書指出的中國現存的三類突出問題,均為他個人在中國工作和生活期間(主要是北京市)的觀察所 概括提煉,未必全面,有些問題也並非僅在中國存在。但他所陳述的那些讓國人會感到尷尬的三類問題,確實在我國國內有較普遍的存在,而將之歸結起來叫做“粗 放病”,反映出市場經濟建立並獲得迅猛發展的同時,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建設滯後,讓市場主體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對團隊合作和長期回報的重視度不 足。
正如《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這樣一個書名所反映出的,書中也談到了導致日本近幾十年來陷入經濟和社會停滯的三大問題:其一,團隊配合緊 密,但缺乏責任感,甚至內化為許許多多日本人的性格。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日本自衛隊救援直升機在沒有接到上級後續命令情況下,長時間在聚集著避難者 的學校操場上空盤旋,坐視災情蔓延。在日企中,文牘主義尤其盛行,已經很難再湧現出稻盛和夫、盛田昭夫那樣具有擔當的傑出企業家。
其二,老齡化社會到來,整個國家缺乏年輕活力,年輕人在大量退休後重新出來找工作的“肉食系”老年人競爭下,失去了崗位,找不到就業發展的空間。
其三,重回封閉性的文化傳統,不能建立開放、廣闊的視野。近藤大介認為,日本與中國不僅在產業結構上存在高度的互補性,連各自呈現的社會和經 濟深層次問題也顯露出對應性:日本的某方面問題上,正好反映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長處,反過來,中國因快速發展帶來的粗放等多方面問題,也可以從日本方面取 經。
作者:鄭渝川 2013年04月11日15: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