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5

打造最佳團隊千萬別做的幾件事

https://www.ithome.com.tw/article/93615

團隊殺手的簡單一覽表:

● 防禦性管理
● 官僚作風
● 實體隔離
● 時間分割
● 產品的品質降低
● 虛假的最後期限
● 派系控制
這些手法中,有些非常眼熟,它們正是各家公司一直在做的事。




防禦性管理
身為經理人,在面對大部分的風險時,採取防禦姿態相當合理。假如工作時所使用的裝置經常故障,你就得做好備份;假如客戶老是猶豫不決,你就得費心敲定產品規格;假如承包商傾向「忘記」承諾,每次和他們開完會你就得發布會議紀錄。

但是,只有一個地方,採取防禦態度一定會遭到反效果:你無法針對無能的部屬,事前採取防護措施。假如員工無法應付手邊的工作,你就註定會失敗。當然,要是這些人真的不適任,你就應該另覓新人;但是你一旦決定與這支團隊共事,最好的策略就是信任他們。任何防禦性手段,無論怎樣保證成功,都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短期內或許可以讓你安一下心,但長期而言將不會有任何幫助,還會扼殺所有促成團隊凝結的機會。
一天,當我向一個專案團隊發表編號9B顧問演說時,我發現自己正在譴責他們,因為他們對某個新系統所提出來的概念,並沒有取得客戶的同意。他們全都面露慚色,其中一人終於說話:「我們都同意應該讓客戶先看過這個東西,但我們老闆已有嚴格規定,未經他的許可,任何東西都不得對外展示。」她繼續解釋,老闆忙到應接不暇,公文匣堆滿了幾個月的工作,他們又能怎樣?只好背地裡做下去,儘管明知最後展示給客戶看時,他們所做的大部分都通不過客戶的檢閱。──李斯特
這位老闆不相信自己的部屬,擔心部屬會向客戶代表展示錯誤的東西,擔心部屬的錯會牽連自己,只有自己有能力做判斷,其他人統統不可靠。

假如你就是這位管理者,當然會覺得自己的判斷比底下的人好,你經驗較多,標準也較高,這正是由你來當管理者的緣故。

專案裡的每一個階段若是沒有你的介入與判斷,他們就可能會出錯,但那又何妨?就讓他們犯錯吧,你又不是不能推翻決定(並不常),或再對這個案子下達特別的指示。然而,要是部屬認知到自己連一點錯都不能犯,這就等於是清楚而明確地傳達出「你不信任他們」的訊息。沒有比這個訊息更能阻礙團隊形成的了。

大部分管理者都自認為很清楚何時該信任部屬、何時不該,但根據我們的經驗,有太多管理者都搞錯了不該信任部屬的時機,他們所遵循的前提就是,只要部屬能正確地執行,或許可以讓他們完全自治。這根本無助於自治。唯一有意義的自由,就是有自由用不同於上司所用的方法來做事。此一概念廣義來說也成立:擁有做對事情的權利(在你上司眼中或政府眼中是對的)並不重要,唯有擁有做錯事情的權利,才能讓你自由。

最明顯的防禦性管理伎倆,就是頒布方法論(「我的部屬已笨到沒有方法論就做不出任何系統」),以及管理者的技術干預,這兩點到頭來都註定要失敗。此外,它們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團隊殺手,一群不被信任的人,不會有什麼意願聚在一起成為緊密合作的團隊。

產品的品質降低
這裡用的標題很好笑,沒有人會談品質降低的產品,他們談的是成本降低的產品,但這兩者通常導致相同的結果。一般採取縮短交付時程的做法,都會導致產品品質降低,而產品的最終使用者向來也贊同這種取捨(犧牲一點品質,以換取提早交貨,或更便宜的產品),但是,這種妥協對開發人員來說相當痛苦。他們的自尊與工作樂趣深受打擊,因為他們必須打造一個品質顯然低於他們能力範圍的產品。

降低品質很快就會使即將建立的團隊認同感破壞殆盡,開發次級品的同事甚至懶得看彼此一眼,在他們身上找不到共同的成就感。

虛假的最後期限
緊迫的最後期限有時會讓人氣餒,不過,如果最後期限雖緊迫但並非不可能達到,對團隊來說,就可能是一個令人愉快的挑戰。至於一點幫助都沒有的,就是虛假的最後期限,當管理者喊著「我們絕對要在X月X日之前完成」,團隊成員幾乎都不自主地翻白眼,這種狼來了的把戲,他們早就習慣了。

再談團隊殺手
我們(在寫第一版的時候)原以為上一章提到的七種團隊殺手已涵蓋了所有可能性,不料還是漏了重要的兩種。跟原本那七種一樣,這兩種在我們這一行也很常見,其中一種已非常普遍,連小型的新興產業都很風行……

該死的海報和獎牌
大部分團隊殺手所造成的傷害都來自於徹底貶損工作,或貶損從事該工作的人。欲催生團隊則靠一般常識,強調工作的重要性,強調把工作做好是值得的,其中,好這個字很關鍵:團隊會自動自發設定並堅持一個令人引以為傲的工藝標準。所有團隊成員都很清楚,工作的品質對組織至關重要,但團隊會採取更高的標準以示與眾不同,缺少這層內涵,這群人就只是一群人,不是真正的團隊。

為能了解其中的糾葛,請想像掛起一張價值150美元的加框海報,鼓勵員工「品質乃第一要務」。喔,是啊,我們還沒想到這一點耶,噢不,長官,我們還以為──直到這張棒呆了的海報出現之前──品質是第二十九、第一百一十七,甚至是企業價值排名更後面、可能還不及於挖耳垢或垃圾分類的事情,但現在我們知道了,謝謝。

激勵士氣的裝飾品不但做作,讓大部分的人起雞皮疙瘩,還會對健康的組織造成傷害。

加班:料想不到的副作用
根據我們的經驗,超時工作的正面效果總被過分誇大,而負面衝擊卻幾乎遭到忽視。負面衝擊其實很具體:出錯、油盡燈枯、離職率上升,還有補償性的「打混摸魚」。在本小節中,我們要探討加班的另一個負面效果:殺死健全的工作團體。

想像一支凝結良好的團隊所負責的專案,你和同伴們正創作出優秀的工作成果,進展的速度連自己和老闆都非常驚訝,你們知道這是團隊凝結所發揮出來的神效,使得整個團隊的產能超過了個人生產力的總和,但這還不夠,老闆已承諾六月就要交貨,照目前的速度根本辦不到。

看來得加一點班了,對吧?你把團隊切到高速檔,每週多工作幾個小時(而且照樣維持在高速運轉),連禮拜六也可能要來上班,唯一的問題是:有一位團隊成員──姑且叫他亞倫──就是無法和其他人並肩作戰,他太太已經過世,所以必須獨力照顧年幼的兒子,每天下午五點一刻就得到托兒所接孩子,可想而知,週六、週日是他唯一能跟兒子好好相處的時間,不容剝奪。

嘿,沒關係,你想,大夥可以幫亞倫做。我們都能理解,你們當然也是……但這是在一開始的時候。

然而,幾個月後,其他人開始告急,每個人的禮拜六都砸進去了,甚至賠上了大部分的禮拜天,每週工作六十幾個小時,這個情況持續得比你想像的還要久,到了這個關頭,亞倫還是每週工作四十個小時,終於有人說出了眾人的心聲:「我受夠了做亞倫那一份工作。」

無論如何,長期加班是降低生產力的做法,多出來的工作時間總會被不良的副作用給抵銷掉,就算你認為團隊不致於瓦解亦然。當你打算動用團隊成員不同的加班能力時,這麼做往往會摧毀團隊,更加證明了團隊不應該加班。

大部分經理人多少都曾懷疑過加班的效用,需要大量加班的專案也不能彰顯經理人的能力與天份,但無論如何,他們終究認同或鼓勵了加班的做法。怎麼會這樣呢?知名顧問與作家傑瑞.溫伯格(Jerry Weinberg)的答案是:最好不要為了如期完成而加太多班,即使那是一個當你無法如期完成時可以卸責的藉口。(摘錄整理自第四部)


最明顯的防禦性管理伎倆,就是頒布方法論,以及管理者的技術干預。它們是最直接有效的團隊殺手,一群不被信任的人,不會有意願成為緊密合作的團隊。

Peopleware:腦力密集產業的人才管理之道(增訂版)
湯姆.狄馬克(Tom DeMarco)、提摩西.李斯特(Timothy Lister)/著;方亞瀾、錢一一/譯
經濟新潮社出版
售價:420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