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傳奇
江迅
2015年10月18日 第29卷 41期
2015年10月18日 第29卷 41期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榮獲二零一五年諾貝爾醫學獎,打破多項紀錄:首位華裔女科學
家、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中國首位土生土長未出國留學、沒有博士學位、不是院士、不會英語、沒有發表過SCI論文的「五無」科學家奪諾獎。屠
呦呦從事的青蒿素治療瘧疾研究,主要是在中國「自力更生」的年代,中國傳統中草藥經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結合,給科學家帶來新的啟示,是中國醫藥科
研重要里程碑。
像塵 封的珍珠,四十年前的科研成果,今天終於大放異彩。十月五日這一夜,《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詩句,破天荒由千百萬華人同時吟誦。事緣諾貝爾醫 學獎,沒有預告,沒有通知,卻帶來意外驚喜,頒給身在北京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呦呦鹿鳴」,正是屠呦呦名字出典;「食野之蒿」,據宋代朱熹註釋:蒿, 即青蒿也。被視為「中國神藥」的世界公認的瘧疾標準治療藥物,便是以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縱觀屠呦呦的一生,與對青蒿素研究的堅持,如此 不解之緣,無疑是冥冥中的安排。為她命名的父親,或許從未想到女兒會與那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屠家有五個孩子,作為唯一女孩,父親出於鍾愛,給她取名「呦 呦」,意為鹿鳴之聲,希望她平安快樂,自由自在。
屠呦呦一生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正 是屠呦呦和她同事們的研究,過去十年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了百分之五十,感染率降低了四成。與西方藥廠生產的同療效藥物相比,青蒿素類藥物能迅速消滅人體內 瘧原蟲,不良反應輕微、治癒率高且價格便宜,被許多非洲民眾稱為來自遙遠的「中國神藥」。
屠呦呦獲諾獎打破了幾個紀錄:首位華裔女科學家、 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第一個土生土長未出國留學、不會英語、沒有發表過SCI論文(國際期刊)、沒有博士學位、不是院士的中國科學家奪諾 獎。前些年,她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都沒當選。由此,屠呦呦被稱為「五無」科學家。屠呦呦從事的研究,從開始到出成果,主要是中國「自力更生」的年 代,中共當年領導人毛澤東和周恩來部署下,中國傳統的中草藥,經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結合,給科學家帶來新的啟示。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 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一九八零年聘為碩士生導師,二零零一年聘為博士生導師。今天,八十五歲退而不休,屠呦呦仍不時活 躍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線工作中,她在工作時精神狀態依然很好。屠呦呦是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前兩位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諾貝爾文 學獎得主莫言。有趣的是,這位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得獎,境外媒體並未像劉曉波、莫言得獎那般,傾注極大關注,掀起政治話題。此外,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有高錕、錢永健、高行健、崔琦、朱棣文、李遠哲、丁肇中、楊振寧、李政道。
有香港人戲說,居住北京的屠呦呦與香港有關聯,因為她是曾任香港 甬港聯誼會會長姚慶三的外甥女。姚慶三(一九一一│一九八九)是著名經濟學家。浙江省寧波海曙區開明街二十六號姚宅,主人就是姚慶三,這也是屠呦呦在寧波 的舊居,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三十日,屠呦呦在此降生。保存完好的姚宅,是目前開明街上僅存的近現代傳統建築,屬民國初期風格。姚宅主體建築坐北朝南,老房子 在天封塔對面,老寧波人稱「三角地」。如今,老鄰居們都各搬東西,房子旁已然矗立一排排嶄新建築。前幾年,尚有幾排老房子依然遺世獨立著,屠呦呦的同學將 這番景象拍下,將照片寄給遠在北京的屠呦呦。對於家鄉的樣子,她記憶清晰,至今,她的普通話中還夾雜寧波鄉音。
老宅依舊,呦呦老了。晚上八 點許,屠呦呦家鄉媒體記者打電話去她家。二零一五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近三小時後,記者撥打了屠呦呦家的電話。十一長假期,她都在家裏,尿糖有些 高。屠呦呦說:「今天已經有很多人打來電話了。我是晚上看電視時,才知道自己得獎的,這次能夠得獎,沒有特別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這不 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獲獎不意外。」回憶走過的路,研究幾十年並不平坦。八年前,曾有媒體在屠呦呦的北京 辦公室採訪她,那是位於北京東城區的一座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樓,屋裏的暖氣明顯不足,辦公室內沒有特別裝修,門窗簡陋,一張沙發已經破得很難坐人了, 屋裏的電器只有兩樣,即電話和存放藥品的舊冰箱。
屠呦呦說:「當年,全世界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重大課題,必須要有新的抗瘧新藥來解決老藥的抗 藥性問題,國內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沒有滿意成果。文革什麼都停滯了,科研攻關的難度相當高,我是北醫藥學系(現為北大醫學部)的,又到中醫研究院學習,但做 來做去很難,後來系統查閱古代文獻,發現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辦法。」
屠呦呦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 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在談到諾貝爾獎金將如何使用時,屠呦呦戲言,這點獎金還不夠買北京半個客 廳,太少了;不過與獲獎相比,青蒿素拯救了全球千百萬人的生命更讓人欣慰。她說:「榮譽多了,責任更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因為研究了一輩子,希望青蒿素 能夠物盡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勵機制,讓中醫藥產生更多有價值的成果,更好地發揮護佑人類健康的作用。」
是夜,屠呦呦家的電話被打爆了,電 話從四面八方打來,有同事的,有朋友的,有親戚的,有媒體的,始終沒停過。十點半,年邁的屠呦呦睡了,接著專接電話的是他先生李廷釗。李廷釗說, 屠呦呦畢竟年紀已經大了,有一些老年病,身體狀況也馬馬虎虎。領獎的事情現在還早著呢,是不是會出席頒獎典禮現在還不好說。李廷釗也是寧波人,是高級工程 師,曾在國家冶金部、鋼鐵學院工作。他說,他和屠呦呦是從電視裏得知獲獎消息的,當然很開心。之前一點都沒想到,在美國的女兒和親朋好友當即接連打來電話 道賀。
中國醫學界迄今最高榮譽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五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二零一五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 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從事的科學研究而 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合九十二萬 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二零一一年,屠呦呦領走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中的臨 床醫學研究獎。當時除了屠呦呦祖籍地《寧波晚報》有報道外,少有媒體報道。據悉,至今為止,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八十人獲諾貝爾獎,其中二十八人是在過去二 十年中獲諾貝爾獎,因此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當時,《寧波晚報》報道說,屠呦呦獲得的這個大獎,「是至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 離諾獎只有一步之遙」。當時屠呦呦已八十一歲,在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架著一副眼鏡、穿著樸素、滿含江浙口音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無疑已躋身「中國 離諾獎最近的女人」。
國際科學界這樣評價這位中國的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發現,緩解了億萬人的疼痛和苦惱,在一百多個國家拯救了無數人的生 命,尤其是兒童的生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說:「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 們帶來新的啟發。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重視醫治寄生蟲病療法
諾 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同時 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有美國八十五歲的坎貝爾和日本八十歲的大村智,他倆發明了伊維菌素(一譯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 獲獎者們都研究出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 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對於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揚.安德森的評價是,得益於屠呦呦的研究,過去十年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了百 分之五十,感染率降低了四成。目前,每年還有四十五萬人被瘧疾奪去生命,其中大多數是兒童。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降 低。上世紀六十年代,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發病率再次升高。當時在東南亞,瘧原蟲已經對奎寧類藥物產生抗性。此時正值美越交戰,美國政府稱,一九六七至 一九七零年,在越美軍因瘧疾減員八十萬人,瘧疾同樣困擾越軍。美國不惜投入,篩選出二十多萬種化合物,最終也未找到理想抗瘧新藥。越南則求助於中國。一九 六七年,中國正處於「文革」時期,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和周恩來下令,聯合研發抗瘧新藥。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作會議」, 「五二三」就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遍布全國六十多個單位的五百多名科研人員開始協同攻關,研發抗瘧新藥。中藥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組開始嘗試 多種中藥,包括常山、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成千上萬種中藥,篩選出的四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均未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最初的 「五二三」任務中,有嘗試中草藥和針灸抗瘧功效的研究小組,卻沒有中醫科學院的參與。直到一九六九年,為了「加強中草藥方面的研究力量」,中醫科學院應召 加入,屠呦呦也隨之參與了項目,當時她三十九歲,職稱是助理研究員。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當初接到「五二三」項 目時,她已近不惑之年,女兒才三歲,為不影響研究,她把孩子交給老母親撫養,回來時女兒都不認識她了。事後,她回憶當年說:「這個工作是當時最優先考慮的 事,我看到太多得瘧疾的孩子,他們到了瘧疾發展的最後階段,很快就死亡了。」她從整理歷代本草醫籍開始,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 終於在二千多種方藥中整理出一張含有六百四十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
那些年,屠呦呦腦子裏只有青蒿素,整天不在家,沒 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經二百多種中藥的三百八十多個提取物篩選,最後將焦點鎖定青蒿,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 的抗瘧效果並不理想。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屠呦呦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最終,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令她雙眼一 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這 抓住了問題關鍵: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她隨即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實驗,決定用沸點只有三十五攝氏度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
親自試服確保用藥安全
終 於,在一九七一年十月四日,在第一百九十一次實驗,先後篩選方藥二百餘種中,獲得了青蒿抗瘧發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百分之一百,她又把 青蒿提取物分為中性和酸性兩大部分,並發現中性部分抗瘧效價高且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無效且毒性大。在確證中性部分為青蒿抗瘧有效部分後,又進行猴瘧實 驗,取得同樣滿意效果。此後,她又進行了深入的藥理、毒理研究,為確保用藥安全她還親自試服。一九七七年三月,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 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一九七七年第三期,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和重視。
屠呦呦團 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青蒿素是從中藥黃花蒿中提取的一種抗 瘧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調節功能,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已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世界衛生組織將 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全球瘧疾感染每 年接近二億人。青蒿素被用於所有瘧疾肆虐的地區。當青蒿素結合治療時,可以減少超過二成因為瘧疾而引起的死亡。僅在非洲,就意味著每年有十萬人被救。
屠 呦呦直到七十一歲才被評為博士生導師。長期以來,她的個人努力和成就,實際上在中國國內並沒獲得足夠認可。二零一一年,屠呦呦領走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 的「拉斯克獎」中的臨床醫學研究獎。當時,她的獲獎就在圈子裏引發熱議:有人責問:她為什麼落選院士?有人卻反問:眾人的努力,為什麼得獎的卻是她一個 人,能把團隊的成果歸於一個人,獎頒給她一個人,對其他參與者不公平。
落選院士機制受批評
當年《人民日報》發 表柏木釘三篇關於屠呦呦獲拉斯克獎的系列評論。《屠呦呦為什麽落選院士》一文說,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評選是否客觀、公正。像 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 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這些人是因為學術水平不高、科學貢獻不大而落選院士嗎?答案顯然不是,是該檢討、改進兩院院士的 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式的時候了。
柏木釘在《屠呦呦獲獎:一人獲獎不公平嗎》一文中說,科學研究不是「記工分式」的簡單勞動,而是不折不扣的 智力冒險。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創」,才能激發更多的勇者不畏艱難,向著光輝的頂點執著攀登。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之所以把獎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三 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五二三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百分之百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以「第一」論英雄,也是其他國際科學獎項所遵 循的共同原則。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一次公開場合發言時說:「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屬而 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文革期間,無論是論文還是報刊上的文章,有一段日子幾乎都不標明作者,特別是個人作者,有的用集體作者,如「青蒿素協作 組」,這對以後確定科研工作的功勞帶來困難,這也是青蒿素成就歸屬有爭論的原因之一。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副總裁魯白及其同事指出,屠呦呦的關鍵作用表 現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穩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瘧有效成分的瓶頸, 並在公開會議上報告。其後,其他研究組才展開類似提取。最後,屠呦呦小組的鍾裕蓉分離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體,對確定分子式、晶體結構起到重要作用。就在她 獲得拉斯克獎二十天前,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公開說,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張亭棟「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十月六 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消息讓寧波沸騰了。寧波海曙區區長吳勝武為寧波能走出這樣優秀的科學家感到自豪,他表示,海曙將繼續保護好她的舊居。在寧波,家鄉 人對屠呦呦的印象大致相同:長得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一個寧波小姑娘的樣子。屠呦呦對家鄉的兒時記憶,大都定格在開明街二十六號,她家老宅。寧波中 學校長李永培在他個人微信上發出「寧波中學校友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喜訊,半小時就超過一二百人點讚!李永培說,寧波中學的簡史《百十春秋》中,在一 九五一年高中畢業生名冊上,印有屠呦呦名字。十多年來,寧波中學雙月一期的校報,一直都寄給屠呦呦,從未間斷。
清華大學教授、寧波中學校友 陳效中還記得,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陳效中初中時與屠呦呦丈夫李廷釗是同學,高中時與屠呦呦是同班同學,後來大家都考到了北京,兩家人經常走 動。時隔幾十年,陳效中還能追憶起那段青春歲月。高中二年級時,屠呦呦從效實中學轉到寧波中學。當時,這個沉默寡言的同學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中上游, 不算拔尖,卻有一股拼勁。陳效中發現這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同學,在生活上是粗線條很隨意的人。多年前,屠呦呦讓他幫忙找丟失的身份證,他打開她的箱子,發 現裏面的東西擺放得亂七八糟。不善家務的她成家後,買菜之類的事都由其丈夫做。不太會照顧自己。屠呦呦有兩個女兒,一個在英國劍橋大學做行政教務工作,一 個在北京。丈夫李廷釗在北京的鋼鐵研究院工作。陳效中說:「有一次,我們幾個來寧波開會,她因為還要出席一個重要場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單獨坐火車回 京。那天,火車途中停靠站台時,屠呦呦下車走走,結果火車開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呼喚中國鼓勵創新機制
非淡 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過,在二零一一年獲拉斯克獎前,就有中國媒體評論說,屠呦呦的成就「似乎已經被人們所遺忘」。當今這個年代有太多科學家顯 得浮躁,不能靜下心來挖掘原創的成果,科技界的浮躁現象之所以難以改變,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難辭其咎。如果再沒有一套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透明機制,屠呦 呦也就只是偶然和例外。兩三個月後,就沒有幾個人再記得她的名字,儘管這個名字的意義,絕不遜於莫言、劉曉波。榮耀遲來,塵埃落定,而今實至名歸,屠呦呦 淡定以對,為昔日爭論劃下完美句點。■
【財來有方】中國諾獎女得主的啟迪(方潤華)
年
逾84歲的中國女性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憑藉抗瘧疾藥物「青蒿素」成為首位奪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里程
碑。身為炎黃子孫,深感揚眉吐氣,證明中醫、中藥大有可為。從她的研究過程可以發現,中國古代醫學書仍有參考價值,傳統醫藥學能為促進人類健康作出新的貢
獻,中國亦有不少鑽研科技的傑出人才,若能中西結合、古為今用,中醫藥定具有更廣闊遠景。
融合科學 中醫如虎添翼成功絕非僥倖,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有了古代藥方及可治瘧疾的藥材,如果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與化驗,沒有西醫方式提煉、臨床試驗、耐心鑽 研及經過無數次 的失敗仍然堅持下去的毅力,相信很難得到諾貝爾獎。屠呦呦是次獲獎,必將激勵更多醫學科研人員刻苦鑽研、攻克難題,勇攀高峰。本港求是基金會早於1996 年已頒予她「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可謂有先見之明。
如今隨着社會繁榮發展,各類都巿病屢見不鮮,成為國民健康之隱患。中西醫各有所長,相信兩者結合預防、治療疾病定能更勝一籌,過往30餘年筆者偶有 微患,也往中西醫診所就診,深信中醫中藥對人類健康有益有用。為此敝家族慈善基金歷年來均重 視這方面的研究與發展,先後捐建了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揚州巿潤良僑愛中醫院」,北京大學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樹華樓」,及該校深圳研究院與香港理工大學合 作研究團隊研製抗癌化合物,並在寧波大學捐建糖尿病研究中心(中西醫結合)。
中醫藥乃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中醫藥祛病強身功不可沒,若能以科學化地繼承、創新,便能如虎添翼,功德無量。屠呦呦從民間方藥入手,成功提取青 蒿素成為世衛組織的瘧疾藥物,挽救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讓世人認識到「中藥是尚未充分開發的寶庫」,得到的啟示是中醫藥與現代化科學融合才能成功、大放異 彩。
走出國際 須「三化」輔助
年前筆者曾撰寫《中醫發揚光大》一文,提及八角、鉤滕等傳統藥材也能治病。前者已被美國藥廠研製成治流行性感冒藥特敏福,買了專利的藥廠賺了大錢; 鉤滕在治療柏金遜症上亦取得可喜療效。屠呦呦教授的成功打開了中醫中藥拓展大門,希望引起政府或相應企業之關注,投資新科技、創新中醫藥,並注重保護知識 產權、申請制藥專利,免讓別人坐享其成。
中醫藥要得到世界的認同,就必須科學化、標準化及國際化,故此筆者曾提議「兩岸四地」中醫科學家舉行論壇,研究中藥「三化」的可能。廿一世紀是互聯 網時代,亦是推廣中醫的極佳時機,為此敝基金近年贊助香港浸會大學先後建立「針灸治療兒童自閉症的臨床研究及應用」 項目,以及中醫藥學院全球最齊全的「中藥數據庫」(中英文),為中醫發揚光大盡了一份綿薄之力。本港有3所中醫學院,人才濟濟,冀望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出 現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佼佼者。
作者:方潤華博士
香港著名慈善家及商人,亦為協成行集團及錦華置業有限公司主席;分別擔任方樹福堂基金主席、方潤華基金主席、香港培華教育基金委員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