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8

曾蔭權談辯論勝負全文

(明報)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18:45

行政長官 曾蔭權 表示,昨晚的辯論,對於本港民主發展,他深信一定有好處,沒有壞處。

曾蔭權今日在國際扶輪3450地區聯席午餐會致辭,以下為全文:

各位好!這一陣子,如果你不是球迷,又不特別關心政改,可能很悶。除了全城投入世界盃 之外,我相信我和余若薇 議員昨晚的電視辯論,也是一個公眾焦點。有人話,這場辯論好像昨晚世界盃「阿根廷 對南韓 (韓國 )」,戰果反映雙方實力差距很大。但我太太跟我說:「南韓都打得過半場,你卻過不了。」她又說:「你跟我吵架都贏不了,怎贏得了余若薇議員?」但對我來說,我的確已是盡力而為,亦都要虛心接受其他人的評價。我覺得辯論勝負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香港市民支持民主政制向前走。為了這目標,任何代價都值得。

的確,在很多情況下,人物比事情更容易引起興趣。例如看足球,我們都喜歡看球星。近來某體育用品廣告,講到球員在球場上成敗,好像就是他們一生和國家榮辱所在。在政治世界裏,情況也差不多,公眾往往留意政治人物的言行,多於制度上安排,法律條文等硬資料。這一點我是明白的。我自己看歷史,也是喜歡看公侯將相的故事;你看得到,在現代政治中,政治人物的浮沉,政黨興衰,選舉勝負,也總是來得吸引。昨晚辯論之餘,出現各種關於余若薇和我的分析、評論,包括有些評論員是時裝界人士,評論我們的衣著和呔、我在辯論裏面「黑口黑面」幾多次。甚至有些電視台請了練馬師,當我是匹馬來點評--只是(評)我,不是余若薇議員。

正因如此,政治人物和政黨都非常著重自己在公眾眼中的形象,特別是在支持者眼中的形象。這是無可厚非的。在民主政治中,這些可能是政治人物和政黨的生存和致勝之道。這些我也要學習。

但是,從政者永遠不能忘記一件事,政治終歸是「眾人之事」,在香港來說是全港人的事,政治的目標,是要為一群在同一地方生活的人,同坐一條船的人,得到最大的福祉。希臘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亦曾形容,「政治的目的是追求至善」。政黨、選舉這一切,應該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中介。無論在任何時候,個人和黨派的利益,都不應該凌駕社會整體的利益。市民亦應該有洞察力,監察從政者,確保這樣的事不會發生。

一般來說,在民意的制衡下,這樣的情況不應該發生。我想起一些例子。譬如政府提議增加綜援 或老人金時,很多政黨都會嫌加幅加得少,都希望加多點。通常我們經過一番討論,討價還價後,他們始終會支持政府的建議,可能這加幅與起初的要求很不同,為甚麼他們支持呢?因為他們知道增加的金額可以切切實實地惠及市民。相反,如果他們堅決否決,受惠者可能一些錢也拿不到,亦可能向他們表達不滿。透過這種平衡,政黨在爭取最大的黨派利益的同時,亦適當地與政府和其他黨派自動協調,使整個社會都得益。

不過,在最近的政改事情上,這種黨政的制衡似乎有些失效。雖然近七成半市民認為我們的政制不應該原地踏步,多數民調顯示較多市民認為立法會 應該要通過方案,但我們直到今天為止,亦未有足夠立法會議員的支持票數。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首先,我們通過政改方案的門檻是比較高,一般政府政策,我們需要過半數議員支持便可,但修改憲制的安排,需要三分之二議員支持才可,單憑任何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足夠的,我們一定要得到不同意見議員的支持,才能成事。只是得到民主派 的支持,可否通過?不行;只是建制派那面,又不行;問題是如何在中間找到最大公約數。

所以,政改和剛才我所說的綜援、老人金事宜,性質上有點不同。很多市民覺得政治問題都不「埋身」,雖然有意願、有取向,卻不一定會主動向議員反映。另一方面,部分較激進的泛民黨派堅持不作妥協,持較溫和立場的民主派,雖然主張溝通對話,但受制於較激進的泛民黨派或基本支持者,難以調整立場或作出妥協。

這也正是我們發起「起錨」行動的原因,我很希望喚醒市民,關注政改,特別是「原地踏步、全民皆輸」的後果。我希望不同黨派議員都回歸民意,以大局為重,以香港整體利益為最終的考慮。

我明白,我們身處一個自由而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有權堅持己見,互不相讓。有時候,說「大局為重」、說「整體利益」,隨時被說成「河蟹」,不尊重個人爭取權益的權利。要說服其他人要以「大局為重」,要顧及所謂「實際情況」,要適當妥協──這些是政府經常強調的,也不是容易做到。另一方面,個別政黨對自己的立場有所堅持,和關注他們支持者的取態,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始終認為,在「政治理想」和「政治現實」之間,是可以找一些適當的平衡點,而唯一的考慮,一定是社會的整體利益。

這個時刻就快來臨。下星期三,立法會就會考慮是否通過政改決議案。立法會議員按下贊成掣,帶給我們的社會,不單是一套更民主的選舉制度,更是一套更健康、更具互信、更講求包容共贏的政治文化,一定是有利於我們順利達到普選 ;相反,立法會議員按下反對掣,不單會令政制再一次原地踏步,更播下更多互相猜疑,互不相信的種子,帶來更多爭拗,更多內耗,會延及非政治的題目。兩個掣在立法會的標板可能相隔幾厘米,但後果,單單是政改這一事,就已經是另一個五年的等待。

美國 總統約翰甘迺迪 曾經說過:「一個人去做他必須做的事,不應計較個人得失,不應考慮種種的障礙、危險和壓力,這就是人類一切道德的基石。」擺在我們面前的,正是一件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讓政制向前邁進。這是考驗從政者能不能抵住壓力,作出有利社會的決定。

我以前做過多年的貿易談判工作,深深明白談判的困難。每個代表都想為自己的地方爭取最大利益,爭取多一打裇衫和多一打牛仔褲的配額都是好的。開始時立場往往與其他國家南轅北轍。但是怎樣也好,大家去到談判桌,怎樣能夠達成協議呢?就是大家心底裏非常明白,達成協議一定好過不達成協議。只要大家認清最大目標,無論談判期間如何劍拔弩張,談判各方最後最終都會務實地討論如何解決分歧。

這個過程是有時是漫長、痛苦的,尤其是重大協議的簽訂,經常弄到限期前一晚的深夜才成事。現在,我們政改的討論,亦差不多到了深夜時分,看來談判可能會無功而還,我們能否迎來明朗的清晨,在乎香港社會六十位立法會議員一念之間,在乎議員肯不肯放下黨派的考量,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念,給香港民主展步向前的機會。我和我的同事都會盡力去游說,希望縮窄各方面的分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未到最後一刻,我們絕對不會放棄。

我今年六十五歲,今屆是我第二屆任期,我完全沒有連任的壓力。但香港政制向前發展,邁向二○一七和二○二○普選,是我一直的夢想,我亦很相信這是普羅大眾的共同願望。我很深信,一個「以民為本」的政府,是需要民主制度的承載;一個講「自由開放、法治人權」的社會,更需要實踐「互相尊重、多元包容」的真正民主精神。在邁向普選的過程中,我相信香港社會需要作多方面的準備,不單是民主制度的硬件方面,還有的是民主精神的軟件方面。

所以,我很相信,特區官員落區派單張,爭取市民支持,以至我邀請余若薇議員進行「史無前例」的電視辯論,會從根本上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從今以後,從政者,不論行政當局還是立法機關,都要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市民;這種文化,會影響到政府和政黨議政的取態。執政者不能閉門造車,特別在重大事情上,要隨時準備直接面對市民解釋,爭取他們的支持。政黨也一樣,不能只顧自己黨派的意見和利益,要面對廣大市民。我相信,這本身就是香港邁向一個更民主的社會的體現。說到底,民主不單是講選舉制度,也不是四、五年一次選舉這麼簡單,而是一套傳統和文化,每一日默默地轉化著我們的生活取態。

所以,對於香港來說,昨晚的辯論,對於我們的民主發展,我深信一定有好處,沒有壞處。對於二○一二政改,我這次有機會親身將支持政改方面的觀點和政制向前發展的重要性,一一向市民陳述,我的目標已經達到。

世界盃的賽事仍在進行,政改方案游說工作如火如荼。世界盃的贏家只得一隊,但政改方案獲得通過,全香港社會都是贏家。多謝各位。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18/4/ipde.html


學者 蔡子強﹕余善用比喻 高下立見


(明報)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向有研究外國政治辯論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以四個字形容這場「曾余辯」,就是「高下立見」。他形容余若薇 能夠用一些接近市民的語言,特別是總結時用推銷員態度誠懇,但簽約時才發覺貨不對辦的比喻,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相反,曾蔭權 平鋪直敘,雖沒犯大錯,但過於官腔。

蔡子強認為,今次辯論雙方都沒什麼新論點,成敗在於能否令公眾產生共鳴,「曾蔭權在這方面比較失敗,他應該明白這次不是在法庭入面辯論,而是面對公眾,他平白浪費了這次機會。」

特首難說真相 論據輸蝕

他形容,曾蔭權的表現已比平日出席立法會 答問大會有進步,沒有嚴重出錯,然而所提的觀點平平無奇。他又表示,從論據上,曾蔭權亦處劣勢,因為他不能直接講政改最大困難是來自中央政府和工商界的反對聲音,「一開始綁住手來打,不能講出真相,余若薇則可以盡量爭取道德高地」。


口才培訓專家 黃桂林﹕曾欠親切感情說服力

(明報)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口才培訓專家、香港大學 潘錦溪商業研究學院講師黃桂林認為,電視辯論最重親切感,成功入屋就要讓觀眾覺得你在跟他說話,但曾蔭權 經常低頭望貓紙,沒正視鏡頭,說話沒抑揚頓挫,給人冷冰冰感覺。相反余若薇 沒有被稿件規範,時刻望鏡頭並加入眼神和手勢,感覺相對誠懇。

余眼濕鼻紅成功牽動觀眾

黃桂林說,余若薇最成功是她的結語,說到「寧願原地踏步也不想行差踏錯」時眼濕鼻紅,用情緒來牽動觀眾;相反曾蔭權的表情變化不多,笑容不自然而且經常黑面扁嘴,辯論結束後更即時流露灰心失望的樣子,這真性情卻欠風度。

余若薇另一優勢是她懂說故事。不單引用坊間教師主婦反應,更不停重複「推銷員」、「做好呢份工」的比喻,甚至重提曾蔭權失言的痛腳「民主去到極端就變成文革」;而曾蔭權沒有說故事,也沒有引用例子。若比起美國 政客的電視辯論,兩人距離專業和自然流暢,仍差很遠。
.

曾僅僅及格 余完美KO
(明報)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本報找來5名學者專家:蔡子強、馬家輝、鄧達智、鄧飛、黃桂林,從辯論技巧、內容、詞鋒、形象、衣著等多個角度,分析曾蔭權和余若薇的表現。結果5人一致認為余在各方面都較曾優勝,可謂技術性擊倒(KO),若以25分為滿分(每名專家以5分最高作評分),余若薇得22分、曾蔭權只得12.8分「僅及格」。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