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3

中國評論﹕春運困局非必然


(明報)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內地每年的「春運」已經成了舉世矚目的新聞,登上國際媒體的版面,與內地和台港傳媒關注天氣異常、民工苦况、批判鐵道部調度安排不同的是,外國輿論更有興趣的是中國為何會有春運,產生這種「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類遷徙」背後的文化意義及社會經濟原因。

城鄉差距太大是主因
春節返鄉潮在台灣    同樣存在,台灣的高鐵也會有人潮,南北高速公路也會有車龍,但規模與大陸不可同日而語;日本    的新曆年前假期旅客出行高潮、歐美國    家的感恩節到聖誕節期間的旅客潮,最多是上億客流,與中國內地數以十億計的春運客流相較,根本無法比較。由此,似可得出一個結論,要在前後40天內將20多億人次來回運送到多個不同地方,對任何國家的交通系統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既然單靠提升運輸能力來解決春運問題是「不可能的任務」,接著而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會有春運?據內地傳媒報道,中國最早的春運1954年就有了,但人潮的爆發式增長始於改革開放之後,即是在人民(特別是農民)基本擺脫了戶籍制度對自由遷徙的束縛後,應該說春運的出現是人口自由流動的一大標誌。
正如有專家指出,「地區差距」和「節日太集中」才是導致「回家難」的最主要原因。由於內地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及東西部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導致太多的人遠離家鄉到外地工作,從而形成了返鄉和返城人潮,如果在西部農村有足夠多的就業機會,誰又願意離鄉背井?

有薪年假可疏導人流
另一方面,若中國工人能享受歐美工人那樣的有薪年假,也許就會有人寧願在暑假或其他日子返鄉探親,而不必被迫得去擠春運這「獨木橋」了。

孫嘉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