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d a lot of good comments for this movie, should be an excellent one!!
http://www.le.com/ptv/vplay/1242877.html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221/4/gnxe.html
(明報)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電影發展局委員會委員王英偉表示,《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得獎,為本港電影製作人注入強心針。
王英偉指出,《歲月神偷》得獎,顯示支持中小型電影方向正確。為本港電影製作人注入強心針,希望更多年青人受啟發,參與電影製作。
王英偉同時希望更多人認同本港電影在創意產業的龍頭地位,吸引私人機構參與投資。
電影發展基金於2007年成立,至今有14套電影獲批資助,王英偉認為數字理想,基金有助推動新晉導演製作電影。他又說,基金的三億元,已批出約三分之一,相信只要做出成績,政府會繼續支持。
由羅啟銳執導、張婉婷監製的《歲月神偷》獲柏林影展2010水晶熊獎「新世代」最佳影片。這是首次有香港電影獲此殊榮。
《歲月神偷》是其中一部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電影發展基金支持的電影。
由罗启锐自编自演、太太张婉婷担任监制
剧情
影片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故事围绕一个典型的小家庭.从广州南来、为生活挣扎的父亲,自得其乐;能顶半边天的母亲,聪颖过人;对爱情与未来充满梦想的少年长子,和倔强好奇、常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顽童幼子。他们在这个东西合壁、贫富并存的城市,如何面对生命的挑战、起伏与无常,笑中有泪。
通过这几个主要角色、一段浪漫的初恋、以及当日的种种人情世故和生离死别,带我们回到一个令人怀念的旧香港,重新经历我们的成长经验
source:
http://www.mtime.com/movie/102279/
Ming Pou - 2010.3.4
明報專訊】1960年代舊香港是怎樣的?導演羅啟銳以個人經歷作藍本,四出籌集資金,以1200萬元拍成《歲月神偷》,講述一個草根家庭如何努力奮鬥,笑中帶淚地面對生命中的起跌與無常,影片更奪得第60屆柏林影展的水晶熊「新世代」最佳影片獎。我們為《歲月神偷》揚威國際而喜悅的同時,亦可窺探當中反映的港人核心價值,以及政府扶植創意工業的角色。
由《歲月神偷》看……
個人價值建立
《歲月神偷》導演兼編劇羅啟銳表示,電影訴說的是「歲月也許偷走了我們很多東西,如愛情、親情、友情,還有我們的爸爸媽媽,但歲月也留給我們一些東西,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回憶裏」。
羅啟銳有寫日記的習慣,他指故事放在櫃桶底已幾十年,片中的情節在他小時候發生。他表示,電影是向60年代致敬,故事以他的個人經歷作藍本,描述深水埗一個普通家庭。
電影的選角甚至角色設定,套用影評人石琪的用語,是「貫注了羅啟銳的童年回憶」——羅啟銳形容羅爸爸從前的樣子長得很像任達華,羅媽媽也跟吳君如一樣,是很有喜劇感的人。
石琪指出,這部純港產片從兒童角度,回顧60年代香港貧困歲月的親情、愛情和街坊情,在這段貧困歲月,這「一家人」面對不少生活挑戰,但仍咬緊牙關捱過去。任達華飾演的父親,每天縫製新皮鞋,自己卻永遠踏著破履;吳君如飾演的母親樂觀豁達,凡事愛出頭,能頂半邊天。
香港核心價值
「我近幾年特別有衝動想拍這個故事,見到好多80後迷惘,社會負能量,我小時候很多困難也不會自怨,只會想辦法解決。」導演羅啟銳希望藉電影回顧60年代港人如何跨越和解決問題﹕「60年代的香港雖然窮,但大家都好拚搏、有方向感,現在負能量太大了!唯有透過菲林,將香港人以前的精神和舊景物永遠活下去,作為集體回憶。」
片中鞋匠爸爸(任達華飾)的一句「鞋字半邊難,也有半邊佳」就把60年代港人逆境自強的心態表露無遺。電影其中一幕講述颱風襲港,鞋店受到破壞,一家人拚命保護鞋店,重現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的情况。當時天文台掛起10號風球,根據天文台紀錄,溫黛造成130人死亡、53人失蹤,以及7.2萬人無家可歸。
《歲》的鞋舖主場景設在上環永利街一間印刷廠旁邊,印刷廠東主任靄婷說﹕「以前父母在7號地下開辦英華宏印刷廠,請一個伙計執字粒、一個鍘紙、兩個印紙,父親出外推銷拉客,阿媽留守店裏,照顧我們幾兄弟姊妹。」她回憶媽媽當年大著肚子在廠內督工,孩子出生後又揹著他們開工,正是鏡頭下那代拚搏香港人的典型。
2009年4月,行政長官曾蔭權於經濟機遇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後表示,香港人一直靠著「打不死」精神才能走到今日,例如70年代有石油危機,80年代面對前途問題,97回歸前政制爭拗不絕,回歸後又面對金融風暴及SARS來襲,但香港人從來沒有氣餒,憑著靈活多變、努力拚搏,一一跨過難關。
保留香港文化
導演羅啟銳以「香港文化」貫穿影片,他想帶出人與人的關係,引發共鳴,並非為爭取外國市場而拍。為重現60年代的景象,電影在上環永利街取景,羅啟銳形容:「這裏是香港最後的60年代人文風景線,再也找不到了!」在永利街亦舖亦居幾十年的街坊說﹕「電影內孩子在街上跳飛機、捉迷藏,街坊擺枱櫈出來一起飲酒食飯……簡直和我小時候的記憶一模一樣!」
《歲月神偷》監製張婉婷說,若找不到永利街供拍攝,劇組要到廣州或馬來西亞取景,如果一部講述香港歷史的電影,竟然要到外地取景,是十分荒謬。2010年2月底,政府就清拆永利街結束公開諮詢,張婉婷促請政府保留整個舊區,即使舊樓結構有危險,也可做鞏固翻新工程。羅啟銳坦言﹕「希望政府盡快建設新事物,舊的建築就不要拆那麼多。」
近年政府清拆舊建築的行動,均惹來不少反抗,例如06、07年清拆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便有大批市民以行動反對。行政長官曾蔭權06年12月在電台發表《香港家書》時指出﹕「大家對保護這些建築物的堅持,標誌著對自我身分的認同,和對香港的歸屬感。這份情懷喚起不少共鳴,是我十分尊重的。」他表示,市民對集體回憶的情懷和訴求,政府會充分考慮。
創意產業政策與資源投放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表示,電影業是香港創意產業的旗艦,當局的角色是繼續透過創意香港辦公室和香港電影發展局,支援電影業。《歲月神偷》的成功,彰顯香港電影工作者的實力。
《歲》監製張婉婷、導演羅啟銳表示,該片籌集資金面對重重難關,幸獲資深電影人岑建勳帶頭投資,然後再找到美亞電影和電影發展基金各出三分之一資金,共獲1200萬元才能開拍。張婉婷指拍攝時正值港產片低潮,感謝政府資助減輕壓力,希望港產片能自力更生。
即使得到「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約360萬元,資金還是很緊絀,導演羅啟銳出席《歲》祝捷會時,讚揚男女主角任達華、吳君如仗義收平片酬,強調他們不是收「非常友情價」,而是收「親戚價」。吳君如笑說﹕「今次真是帶錢打工,連戲中的膠拖鞋都是自己私伙!」張婉婷承認為免超支,拍攝濃縮到最短,吳君如更透露,電影劇本原本打算以車仔麵檔景作結,但導演慳錢,用了一個大盆,裏面噴煙,拍近鏡時,效果就似麵檔。
文﹕黃郁文
顧問老師﹕香港道教聯合會
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楊映輝
名家寫作﹕《歲月神偷》 童眼看世界
(明報)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05:10
【明報專訊】港產電影《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得到「新世代」最佳影片水晶熊獎,表揚它令青少年了解文化,使人很高興。原來香港社會生活與溫潤的感情,不單可以打動本地觀眾,也可以打動其他地方的人。
《歲月神偷》故事以導演羅啟銳自己家人六十年代中的經歷為背景,寫一段並不富足的成長歲月。為了展現40年前香港的風貌,影片特意到上環永利街取景。永利街今年就要拆了,《歲月神偷》是在這裏拍攝的最後一部戲。通過影片,羅啟銳保留了情感的寄託。在這條街上,有他們一家開的鞋店、大伯(秦沛飾)開的理髮店,以及外省裁縫(谷德昭飾)設有電話的洋服店等。街坊街里,由於要看舖,晚上吃飯時,就在巷中,孩子們常常過枱「挾餸」,笑聲洋溢,涼化大熱天。
不富足的成長歲月 溫情洋溢
全片的視點,以調皮的弟弟羅進二(鍾紹圖飾)出發,回望當年的生活。於是,儘管故事裏有死人(哥哥患血癌)、塌樓(颶風把屋頂吹走、鞋店毁爛),但導演仍能保守住一份童心,用較為明朗的色調去拍攝,使我們在許多綠色、黃色、白色、粉藍色的畫面中,感受到他真誠而樂觀的人生哲學。
進二讀小學,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孩,並不特別勤力,常常被老師(找來了許鞍華導演客串演出)罰抄,但他處之泰然,還練成雙手左、右寫字技術。頑皮是少年的美麗的專利,所以小進二貪玩、好奇,常常在大人世界之外找一種自得其樂的生活。他會旁若無人地以一個圓金魚缸罩住自己的頭(是扮太空人吧),並爬到屋頂,居高臨下。童眼裏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小社區。這是任何世代兒童都能感受到的。
純真無罪 美好事物悄然流逝
但是,導演不單呈現進二的童真,也借倒轉背英文字母與私自參加月餅會兩件事,來突顯小小年紀的他,其實也有尊嚴。
這是導演羅啟銳用心之處。他用進二的純真去批評警察公然向商舖收保護費的年代,又用媽媽(吳君如飾)知道真相後眼神裏流露的無奈與愛來撫慰我們。
羅啟銳很能捉住那個年代高中學生的心態,父母輩在清苦中帶大自己,而在學校裏接觸到的同學,是相對富裕的。成長一方面是增長知識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面對自己相對「侷促」出身的考驗。哥哥進一(李治廷飾)到山頂大宅探初戀情人Flora(蔡穎恩飾)那一場戲,滲出來的自尊在自己無法掌握的富裕空間中受創,鏡頭亦恍恍惚惚的,與這心理狀態配合著。
哥哥的故事,很使人傷感。他品學兼優、有體育與音樂天分,有一份純得透明的初戀,雖然自卑退縮過,但最後還是要面對,然而卻又夭逝了。看完影片之後,不期然地會想:是誰偷走了我們美好的東西?
這次任達華演一名厚樸敦實的父親,很突出。他內斂的眼神,專注在工作上,對家人的關愛,流露在不經意處,是典型的中國人父親形象。影片結尾,看到父親拼死力拔出幼樹,移種到早逝兒子的墳頭,我淚如泉湧。這場戲,導演亦不忘以弟弟的視點看世界,所以我們也就能低角度看父親的手:一隻因拔樹而弄損流血的手。
(藝評人盧偉力藉介紹不同本地藝術節目,教你撰寫藝術評論)(五之三)
■作者簡介
盧偉力,藝評人,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教授。
文:盧偉力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08/4/gx0b.html
http://www.le.com/ptv/vplay/1242877.html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221/4/gnxe.html
(明報)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電影發展局委員會委員王英偉表示,《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得獎,為本港電影製作人注入強心針。
王英偉指出,《歲月神偷》得獎,顯示支持中小型電影方向正確。為本港電影製作人注入強心針,希望更多年青人受啟發,參與電影製作。
王英偉同時希望更多人認同本港電影在創意產業的龍頭地位,吸引私人機構參與投資。
電影發展基金於2007年成立,至今有14套電影獲批資助,王英偉認為數字理想,基金有助推動新晉導演製作電影。他又說,基金的三億元,已批出約三分之一,相信只要做出成績,政府會繼續支持。
由羅啟銳執導、張婉婷監製的《歲月神偷》獲柏林影展2010水晶熊獎「新世代」最佳影片。這是首次有香港電影獲此殊榮。
《歲月神偷》是其中一部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電影發展基金支持的電影。
由罗启锐自编自演、太太张婉婷担任监制
剧情
影片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故事围绕一个典型的小家庭.从广州南来、为生活挣扎的父亲,自得其乐;能顶半边天的母亲,聪颖过人;对爱情与未来充满梦想的少年长子,和倔强好奇、常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顽童幼子。他们在这个东西合壁、贫富并存的城市,如何面对生命的挑战、起伏与无常,笑中有泪。
通过这几个主要角色、一段浪漫的初恋、以及当日的种种人情世故和生离死别,带我们回到一个令人怀念的旧香港,重新经历我们的成长经验
source:
http://www.mtime.com/movie/102279/
Ming Pou - 2010.3.4
明報專訊】1960年代舊香港是怎樣的?導演羅啟銳以個人經歷作藍本,四出籌集資金,以1200萬元拍成《歲月神偷》,講述一個草根家庭如何努力奮鬥,笑中帶淚地面對生命中的起跌與無常,影片更奪得第60屆柏林影展的水晶熊「新世代」最佳影片獎。我們為《歲月神偷》揚威國際而喜悅的同時,亦可窺探當中反映的港人核心價值,以及政府扶植創意工業的角色。
由《歲月神偷》看……
個人價值建立
《歲月神偷》導演兼編劇羅啟銳表示,電影訴說的是「歲月也許偷走了我們很多東西,如愛情、親情、友情,還有我們的爸爸媽媽,但歲月也留給我們一些東西,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回憶裏」。
羅啟銳有寫日記的習慣,他指故事放在櫃桶底已幾十年,片中的情節在他小時候發生。他表示,電影是向60年代致敬,故事以他的個人經歷作藍本,描述深水埗一個普通家庭。
電影的選角甚至角色設定,套用影評人石琪的用語,是「貫注了羅啟銳的童年回憶」——羅啟銳形容羅爸爸從前的樣子長得很像任達華,羅媽媽也跟吳君如一樣,是很有喜劇感的人。
石琪指出,這部純港產片從兒童角度,回顧60年代香港貧困歲月的親情、愛情和街坊情,在這段貧困歲月,這「一家人」面對不少生活挑戰,但仍咬緊牙關捱過去。任達華飾演的父親,每天縫製新皮鞋,自己卻永遠踏著破履;吳君如飾演的母親樂觀豁達,凡事愛出頭,能頂半邊天。
香港核心價值
「我近幾年特別有衝動想拍這個故事,見到好多80後迷惘,社會負能量,我小時候很多困難也不會自怨,只會想辦法解決。」導演羅啟銳希望藉電影回顧60年代港人如何跨越和解決問題﹕「60年代的香港雖然窮,但大家都好拚搏、有方向感,現在負能量太大了!唯有透過菲林,將香港人以前的精神和舊景物永遠活下去,作為集體回憶。」
片中鞋匠爸爸(任達華飾)的一句「鞋字半邊難,也有半邊佳」就把60年代港人逆境自強的心態表露無遺。電影其中一幕講述颱風襲港,鞋店受到破壞,一家人拚命保護鞋店,重現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的情况。當時天文台掛起10號風球,根據天文台紀錄,溫黛造成130人死亡、53人失蹤,以及7.2萬人無家可歸。
《歲》的鞋舖主場景設在上環永利街一間印刷廠旁邊,印刷廠東主任靄婷說﹕「以前父母在7號地下開辦英華宏印刷廠,請一個伙計執字粒、一個鍘紙、兩個印紙,父親出外推銷拉客,阿媽留守店裏,照顧我們幾兄弟姊妹。」她回憶媽媽當年大著肚子在廠內督工,孩子出生後又揹著他們開工,正是鏡頭下那代拚搏香港人的典型。
2009年4月,行政長官曾蔭權於經濟機遇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後表示,香港人一直靠著「打不死」精神才能走到今日,例如70年代有石油危機,80年代面對前途問題,97回歸前政制爭拗不絕,回歸後又面對金融風暴及SARS來襲,但香港人從來沒有氣餒,憑著靈活多變、努力拚搏,一一跨過難關。
保留香港文化
導演羅啟銳以「香港文化」貫穿影片,他想帶出人與人的關係,引發共鳴,並非為爭取外國市場而拍。為重現60年代的景象,電影在上環永利街取景,羅啟銳形容:「這裏是香港最後的60年代人文風景線,再也找不到了!」在永利街亦舖亦居幾十年的街坊說﹕「電影內孩子在街上跳飛機、捉迷藏,街坊擺枱櫈出來一起飲酒食飯……簡直和我小時候的記憶一模一樣!」
《歲月神偷》監製張婉婷說,若找不到永利街供拍攝,劇組要到廣州或馬來西亞取景,如果一部講述香港歷史的電影,竟然要到外地取景,是十分荒謬。2010年2月底,政府就清拆永利街結束公開諮詢,張婉婷促請政府保留整個舊區,即使舊樓結構有危險,也可做鞏固翻新工程。羅啟銳坦言﹕「希望政府盡快建設新事物,舊的建築就不要拆那麼多。」
近年政府清拆舊建築的行動,均惹來不少反抗,例如06、07年清拆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便有大批市民以行動反對。行政長官曾蔭權06年12月在電台發表《香港家書》時指出﹕「大家對保護這些建築物的堅持,標誌著對自我身分的認同,和對香港的歸屬感。這份情懷喚起不少共鳴,是我十分尊重的。」他表示,市民對集體回憶的情懷和訴求,政府會充分考慮。
創意產業政策與資源投放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表示,電影業是香港創意產業的旗艦,當局的角色是繼續透過創意香港辦公室和香港電影發展局,支援電影業。《歲月神偷》的成功,彰顯香港電影工作者的實力。
《歲》監製張婉婷、導演羅啟銳表示,該片籌集資金面對重重難關,幸獲資深電影人岑建勳帶頭投資,然後再找到美亞電影和電影發展基金各出三分之一資金,共獲1200萬元才能開拍。張婉婷指拍攝時正值港產片低潮,感謝政府資助減輕壓力,希望港產片能自力更生。
即使得到「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約360萬元,資金還是很緊絀,導演羅啟銳出席《歲》祝捷會時,讚揚男女主角任達華、吳君如仗義收平片酬,強調他們不是收「非常友情價」,而是收「親戚價」。吳君如笑說﹕「今次真是帶錢打工,連戲中的膠拖鞋都是自己私伙!」張婉婷承認為免超支,拍攝濃縮到最短,吳君如更透露,電影劇本原本打算以車仔麵檔景作結,但導演慳錢,用了一個大盆,裏面噴煙,拍近鏡時,效果就似麵檔。
文﹕黃郁文
顧問老師﹕香港道教聯合會
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楊映輝
名家寫作﹕《歲月神偷》 童眼看世界
(明報)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05:10
【明報專訊】港產電影《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得到「新世代」最佳影片水晶熊獎,表揚它令青少年了解文化,使人很高興。原來香港社會生活與溫潤的感情,不單可以打動本地觀眾,也可以打動其他地方的人。
《歲月神偷》故事以導演羅啟銳自己家人六十年代中的經歷為背景,寫一段並不富足的成長歲月。為了展現40年前香港的風貌,影片特意到上環永利街取景。永利街今年就要拆了,《歲月神偷》是在這裏拍攝的最後一部戲。通過影片,羅啟銳保留了情感的寄託。在這條街上,有他們一家開的鞋店、大伯(秦沛飾)開的理髮店,以及外省裁縫(谷德昭飾)設有電話的洋服店等。街坊街里,由於要看舖,晚上吃飯時,就在巷中,孩子們常常過枱「挾餸」,笑聲洋溢,涼化大熱天。
不富足的成長歲月 溫情洋溢
全片的視點,以調皮的弟弟羅進二(鍾紹圖飾)出發,回望當年的生活。於是,儘管故事裏有死人(哥哥患血癌)、塌樓(颶風把屋頂吹走、鞋店毁爛),但導演仍能保守住一份童心,用較為明朗的色調去拍攝,使我們在許多綠色、黃色、白色、粉藍色的畫面中,感受到他真誠而樂觀的人生哲學。
進二讀小學,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孩,並不特別勤力,常常被老師(找來了許鞍華導演客串演出)罰抄,但他處之泰然,還練成雙手左、右寫字技術。頑皮是少年的美麗的專利,所以小進二貪玩、好奇,常常在大人世界之外找一種自得其樂的生活。他會旁若無人地以一個圓金魚缸罩住自己的頭(是扮太空人吧),並爬到屋頂,居高臨下。童眼裏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小社區。這是任何世代兒童都能感受到的。
純真無罪 美好事物悄然流逝
但是,導演不單呈現進二的童真,也借倒轉背英文字母與私自參加月餅會兩件事,來突顯小小年紀的他,其實也有尊嚴。
這是導演羅啟銳用心之處。他用進二的純真去批評警察公然向商舖收保護費的年代,又用媽媽(吳君如飾)知道真相後眼神裏流露的無奈與愛來撫慰我們。
羅啟銳很能捉住那個年代高中學生的心態,父母輩在清苦中帶大自己,而在學校裏接觸到的同學,是相對富裕的。成長一方面是增長知識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面對自己相對「侷促」出身的考驗。哥哥進一(李治廷飾)到山頂大宅探初戀情人Flora(蔡穎恩飾)那一場戲,滲出來的自尊在自己無法掌握的富裕空間中受創,鏡頭亦恍恍惚惚的,與這心理狀態配合著。
哥哥的故事,很使人傷感。他品學兼優、有體育與音樂天分,有一份純得透明的初戀,雖然自卑退縮過,但最後還是要面對,然而卻又夭逝了。看完影片之後,不期然地會想:是誰偷走了我們美好的東西?
這次任達華演一名厚樸敦實的父親,很突出。他內斂的眼神,專注在工作上,對家人的關愛,流露在不經意處,是典型的中國人父親形象。影片結尾,看到父親拼死力拔出幼樹,移種到早逝兒子的墳頭,我淚如泉湧。這場戲,導演亦不忘以弟弟的視點看世界,所以我們也就能低角度看父親的手:一隻因拔樹而弄損流血的手。
(藝評人盧偉力藉介紹不同本地藝術節目,教你撰寫藝術評論)(五之三)
■作者簡介
盧偉力,藝評人,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教授。
文:盧偉力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08/4/gx0b.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