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3

紅十字會「香港人道年獎」嘉許的得獎人

(明報)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以金錢掛帥,股市樓市暢旺,不少人為覓蝸居窮半生精力,有人則追求心靈富有。工程師高永賢於10年前毅然辭職,放棄屋仔、車仔、老婆仔、人仔的「四仔」大計,加入無國界醫生,付出黃金十年,四出救災扶貧;建築系教授吳恩融於內地義務建設,成立基金籌募建築費,為窮孩子搭起求學之橋。

香港紅十字會 昨頒發香港人道年獎予連同上述兩人在內的5名義工,嘉許人道精神。眾得獎人不約而同說,獎項只是里程碑,人道救援工作的路仍遙遙。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2/4/i5q3.html


過來人助病人再生

(明報)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鍾惠玲博士在1987年曾患紅斑狼瘡症,康復後致力服務推動病人互助組織,1991年成立「再生會」,並以過來人身分鼓勵病人積極面對疾病。

母親常助人 立志效法

鍾惠玲的熱心多年來屢次獲得獎項嘉許,但她說今次獲得人道年獎令她非常激動。她說,母親及成長時身邊的一些神職人員影響她最深。她年幼時母親常助別人,鄰居有病會幫他們求醫,有人去世也會幫忙殮葬,鍾母常說『左手所做的,不必被右手知道』,做好事亦是如此。」。鍾惠玲憶述年幼時住在秀茂坪木屋區,當時教會到來辦學及幫助低下階層市民,令她深受感動,立志效法。她說,如今長子受她影響到內地做義工,助養10名兒童。

「再生會」正籌備一個18區的「紓緩痛症及防未治」中心,協助市民及早認識及治療身體痛症。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2/4/i5r0.html



替災民裝義肢 周末北上無休

(明報)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獲得人道年獎的潘德鄰醫生,四川 大地震後立即隨香港紅十字會 緊急醫療隊伍到災區支援醫療救援。2008年7月開始,他每兩星期到四川德陽一次,為當地病人診治、做手術,通常周五在港完成工作後北上,周日午後返港,一星期7天無休地工作,只為能幫助更多病人。
川童特來港 向恩人致敬
潘醫生是地震災區德陽市的「康復與假肢中心」核心成員,為地震傷者免費安裝義肢,並進行測試、物理治療及心理輔導等;該中心至今累積服務逾1200名病人及進行150次手術。
潘醫生說,自己專科是骨科,在創傷、治療、康復各過程都能協助病人,「我想真正發揮自己的專長」。
在地震中受傷的四川男孩曹建強曾接受潘醫生為他截肢,他說自己一直不能接受失去右腿,但潘醫生盡力為他治療、安裝義肢並鼓勵他,令他感到安心。曹建強昨特地從四川來港,在頒獎禮上向潘醫生致敬。
潘德鄰醫生為香港紅十字會服務超過20年,曾參與大量義務緊急人道救援工作,包括1992及1998年的內地水災,他笑說自己能夠為紅十字會及民眾再服務80年。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2/4/i5qx.html


維護臨終者尊嚴

(明報)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畢尚華神父是昨日唯一沒能親自領取人道年獎的得獎人,因他已於去年5月離世。

「伸手助人協會」創辦人
畢尚華神父是香港首家獨立寧養中心的創辦人之一,他在80年代提出要關懷末期病患者,積極推動善終服務,並在1989年成為善寧會的執行委員會成員。畢神父1971年加入瑪利諾會,1978年7月派駐香港,在港創立了關注無家可歸長者的「伸手助人協會」。

畢尚華神父生前致力推動的人道服務,主要希望能夠改善臨終病人的生活素質,減輕他們的痛苦,維護他們的尊嚴,這亦是「人道年獎」向他追頒獎項致敬的原因。

代畢神父領獎的楊正義神父認識畢神父30多年,他引述畢神父在美國 的家人說,會延續畢神父的精神,繼續推動人道工作。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2/4/i5r1.html

辭厚職 奉獻黃金十年救災

(明報)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踏入職場數年後,許多人由此開展黃金十年,奠下事業及家庭基石,香港的機械工程師高永賢另有一套人生哲學﹕27歲辭去工程師職位,投放10年於海內外的災區人道救援,並在港研發Wi-Fi搜救機械人,盼有一天大派用場。仍然單身的他無悔當初選擇:「以前救災是義務工作,現已成為我的職業。」

高永賢畢業於美國 匹茲堡州立大學工程系,畢業後任職工程師近6年,一個偶然機會,他發現無國界醫生成員不限於醫護,遂燃起救災助人的夢,於2000年成為該會首名香港工程師成員。未幾,他前往南蘇丹 和烏茲別克參與救災,其後曾赴印尼 、巴基斯坦等災區。在這10年間,高永賢在香港大學 攻讀博士學位及協助教研,每月只有約1.2萬元收入支持生計。

研發廉價Wi-Fi搜救機械人

3周前剛到青海玉樹災區考察房屋重建的高永賢,近兩年一直推動四川 災區重建監控工作,預防豆腐渣工程。為確保房屋結構鞏固,他持續監控綿竹小村50戶的重建工作,除親身到當地視察進度外,亦要求當地工程人員在打地基、放鋼筋、裝屋頂等重要工序時拍照,寄給他檢視。

如果從未投身無國界醫生義工行列,高永賢笑言應可實現「四仔」大計:擁有車仔(車)、屋仔(房屋)、老婆仔(太太)及人仔(子女)。事實上,現在他四大皆空,但他一點也不覺可惜,反而滿足能自己於青春年華時幫助困苦的災民,為人生增添意義。

年紀與救災智慧相長,高永賢不復年輕時為災區搬磚搬瓦而滿足。近年,他見地震後不乏徒手挖掘瓦礫的救援場面,加上坊間研發救災機械人的計劃少,於是積極研發如手掌大小的Wi-Fi搜救機械人,盼日後可由裝有體溫探測器、針孔攝錄機的小型機械人出馬,深入瓦礫搜救生還者。他說,機械人的雛形已完成,一件成本約需50美元 (約390港元),配件在鴨寮街都可買到,卻因欠缺研究資金須暫停,未來兩年最少需200萬元才可繼續。

除救災硬件外,高永賢亦著意提升救災教育及培訓,他去年12月加入港大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成為高級學生導師,未來擬透過策劃學生到災區服務等活動,培育新一代救災接班人,使得人道救援的熱誠可薪火相傳。
.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2/4/i5qc.html


義建橋樑 感動學生傳薪火

(明報)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教師的使命從不限於傳道,更貴乎授業、解惑;教師滿腔救災扶貧的熱誠,可燃起學生對貧苦大眾的星星同情之火。香港中文大學 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2005年起在甘肅 搭起首座「求學之橋」後,多番帶領學生到內地義務建橋、災後重建房屋等,昨獲畢業生姜藝思在頒獎台上親謝師恩,承諾日後會繼承老師志願,義助內地建設。

48歲的吳恩融昨日領獎後坦言,內地窮困地區的建橋需要迫切,「內地需要建千千萬萬道橋,我建不完,我的學生也建不完,唯有薪火相傳,才有望完成」。他近年在前布政司鍾逸傑支持下,成立「無止橋」慈善基金,以建橋為義務建設的起點,逐漸擴至資助災區房屋重建等。

為川震老人重建安樂窩

吳恩融與橋的不解緣始於05年在甘肅毛寺村建設無止橋。當時他在毛寺村考察時,發現村內小河的深度在雨後可迅速漲高數倍至5米,曾溺斃涉水過河上學的孩子,他遂決心義務搭建連接河岸兩邊的橋,保障學童安全。當時在中大念建築系3年級的姜藝思跟隨吳思融到當地,協助建橋之餘,見證恩師助人的熱誠。

自此,吳恩融熱心在內地建橋,近年更投身四川 、玉樹地震災區的重建。他最難忘在四川見到兩名暮年老者,因居所倒塌要住在帳幕而傷心,他迅即與學生於兩個月內為老人重建安樂窩。

姜藝思深受吳恩融助人精神啟蒙,幾年前參與另一內地義務建設計劃「瑤學行」,與同學於廣西貧困山區紅鄧屯興建學校,替當地窮孩子締造脫貧希望。

現已畢業近兩年、在建築公司工作的姜藝思說,自己每年平均到訪紅鄧屯6次,每次用5至10天建設紅鄧屯,有時更須請無薪假。她笑言一點也不苦,若當初沒有恩師教導,便不會有義建行動。現在她掌握內地義務建設的技巧,如與村長保持良好聯繫、了解當地居民需要等,冀能繼承老師志向,以報師恩。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2/4/i5qm.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