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1

名家名著﹕熱淚盈眶的閱讀體驗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27/4/hptr.html

(明報)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不久前,筆者曾於本欄發表了一篇名叫《讀科幻小說三落淚》的文章,記述了我看的小說雖然主要是科幻,卻也有數次被感動得掉下淚來的經驗。你可能會說,小說寫得感人自會教人濺淚,科幻小說當然也不會例外,你說的一點沒錯,但如果我說,令我熱淚盈眶的閱讀體驗除了來自小說外,還來自不同類型的非小說作品,其中還包括科普作品,你是否會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呢?
我在本欄所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已經指出,書店中「科普」(popular science)一欄實是個寶庫,其中不少作品比我們一般所了解的「科學普及」深刻得多。已故的著名古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所寫的《人的錯誤量度》(The Mismeasure of Man,1981),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談到美國歷史的黑暗面,我們會立即想起幾被滅種的印第安人以及非洲黑奴。較少人留意的,是美國從19世紀至20世紀初所實施的移民政策。《人的錯誤量度》這本書所寫的,主要是人的智力是否可以簡單地量度的爭議,以及過去百多年來,人類以單一指標——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把人分等分級所帶來的負面社會後果。在書的後半部,古爾德集中揭露了美國政府如何根據智商制訂移民政策,從而製造了不少人間悲劇。這種對科學的濫用,雖不及納粹德國借「優生學」之名滅絕種族,但亦傷害了不少善良的新移民。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讀來仍然使人熱淚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以「智商」分等級 帶來民族災難
另一本使人落淚的科普作品,是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1997)。在這本舉世知名的著作裏,作者全面而深入地探討文明崛興的各種地理和生態因素,從而論證文明的高度發達,並非因為某些民族聰明過人;而某些文明的相對落後或停滯不前,也並非因為相關的民族愚蠢和懶惰。但不幸的是,無論文明崛興的真正因素為何,每當文明程度不同的民族相遇,幾乎無一例外以侵略、迫害甚至滅絕告終……
書中一章所描述的,正是西班牙人如何以他們的狡詐、槍炮以及無意地帶來的病菌,將南美洲的印加帝國毁於一旦的歷史。筆者對這段歷史雖然早有所知,但書中詳細的描述透視出人性的醜惡,讀來仍然使人掩卷嘆息、淚盈於睫。
戴蒙的另一著作《大崩壞》(Collapse,2005)也帶來了同樣的震撼。此書的主題是文明的衰落。作者透過大量的考據,論證了歷史上不少文明的衰落,皆與人類過度破壞自然環境有關。書中的一章詳細地論述1994年非洲盧旺達(Rwanda)的種族屠殺,指出這悲劇實與自然環境的惡化有關。與印加帝國的滅亡不同,筆者對這段過去了只有十多年的歷史所知甚少。一邊讀一邊想到在我們這個高度富裕繁榮的現代世界裏,竟然可以出現這樣慘絕人寰的情况,淚水中除了慨嘆還包含著激憤。
過度破壞自然 埋種族屠殺伏線
淚水中的憤怒把我帶到一本不是科普的作品:由娜歐米.克萊因(Naomi Klein)所寫的《震盪定律: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2007)。這作品所揭示的,是過去30多年來,號稱「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的一班經濟學家,如何根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neoliberalism)的教條改造世界,從而為世界各地的弱小社群帶來深重的災難。作品一開首已是扣人心弦,有關伊拉克的一章更是令人握腕。但最終令我按捺不住的,是2004年南亞海嘯之後,斯里蘭卡的漁民被發展商趁機逐出家園那一幕。奪眶而出的眼淚,既包含著對被迫害的人的同情,亦包含著對世上無數不公義事情的控訴。
由名家介紹適合學生閱讀的中外經典劇目、翻譯作品、
名人傳記及科普作品等,擴闊讀者的閱讀層面
■作者簡介
科普作家,1985年十大傑出青年,現為香港科幻會會長。
文:李偉才
圖:網上圖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