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31

《黄金时代》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電影《黃金時代》剛正式上畫,影片 述著名女作家蕭紅(湯唯飾演)漂泊流離的一生。在人生取態和寫作命題上,蕭紅都是時代裏的奇葩。她最後走到香港,寫成了《呼蘭河傳》,病逝並長眠於此——蕭紅的時代意義及與香港的關連,可從電影和文學史追溯探尋。
  文:潘曉彤
  電影
  追溯
  銀幕上的堅執女子
  電影《黃金時代》裏刻畫的蕭紅,是個率性、嚮往自由而不惜離經叛道的女子,影片處處表現出蕭紅的執着,人物個性鮮明,「從描繪武漢告急時,即使懷孕仍堅持讓丈夫先逃離到重慶,及後被誤診患喉瘤時,在丈夫的反對下堅持動手術等情節,電影凸顯了蕭紅對個人主見的執着。」影評人陳志華續指,片中蕭紅的形象立體,從與蕭軍一起度過的那段捱窮捱餓的艱難日子可見她的樂天知命,影片也刻意捕捉蕭紅常去魯迅家串門,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庭院裏發呆的場景,表現其孤獨的一面。
  電影取名《黃金時代》,陳志華認為是對蕭紅與她身處時代格格不入的反諷,「『黃金時代』取自蕭紅寫給男友蕭軍的一封信,當時她與蕭軍感情出現問題,孤零零在異鄉,言語不通,因此眼前的自由、舒適、平靜、安閒都是假象,她只是與身處環境不搭調的人。」 他猜想電影以此為名,也可能是借此暗示:當社會要求婦女循規蹈矩,她毅然與自己喜歡的人私奔;當大家都在為革命戰鬥,她只想找個地方安心寫作。
  突出漂泊人生
  對於如何更具象地把蕭紅呈現,編劇李檣與導演許鞍華在劇本、結構及拍攝手法的拿 上均見深思。電影沒有着墨於蕭紅情史揭秘式的追溯,而是選擇突出她漂泊流徙的遭遇。陳志華指電影裏大量台詞和情節都是來自蕭紅的著作,「編導在拍攝蕭紅生平的同時,也把她的創作內容拍了出來。」至於蕭紅與香港的關連,電影只作輕描淡寫,「香港場景都是搭建出來的,應該是當年拍《十月圍城》的布景,因此並不真實,只能當作一個抽象的香港去理解。」他認為影片沒有刻意突出蕭紅與香港的關連,只把香港說成她整個漂泊人生的最後一站。
  文學探尋
  大革命時代「逃兵」
  「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黃金時代。」墨迹斑駁的電影海報上,飾演蕭紅的湯唯,孤寂的身影旁伴隨着如此一句擲地有聲的獨白。生於大革命時代的女作家蕭紅,在文學史上經常被歸納為東北抗日作家的一員,然而當今許多學者卻不以為然。「蕭紅的時代意義正正體現在她沒有完全地把自己投入到革命裏,沒有投身於意識形態鬥爭的漩渦中,換句話說,她是大革命時代裏的『逃兵』──她在時代洪流裏站穩了個人立場,堅持了愛的尊嚴。」專門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給予蕭紅高度評價,認為她的作品比同時期許多左派革命作家的作品更具文學價值,指這也是蕭紅在文學史上的價值。
  蕭紅一生流轉於不同城市和不同男人之間,文學創作以外,她波折重重的愛情遭遇也廣受關注。蕭紅曾經逃婚出走,更兩度懷着前男友的孩子與別人交往,她沒有把轟烈的愛情經歷寫到作品裏,許子東認為相對同期許多以書寫自身為主的女作家,蕭紅在寫作命題上也是特別的,「在《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等代表作裏,蕭紅關心的,是中國底層農民的生活苦況,她以平淡的筆法突出老百姓世世代代所經歷生活的苦,凸顯了他們的麻木和愚昧。她也寫女人的苦,寫女人的身軀,寫她們生病和生育的細節,描繪非常細緻,怵目驚心。」許子東指,蕭紅的創作並不旨在主張反抗,她反以漂亮的文字去寫齷齪、殘酷和悲慘的東西,流露出比伸張政治立場更廣更深的人文關懷。
  寫作避風港
  蕭紅與她其後的丈夫端木蕻良一起來到香港不久,正好碰上日軍侵襲、香港淪陷之時。她死於香港,使我們總禁不住憑此想像她與香港的浪漫關係。
  然而,許子東認為,香港對蕭紅來說意義並不大,不過是許多偶然的因素導致她死於此地,但是,香港作為她重要作品的孕育之地,某程度上也成就了蕭紅的寫作,「中日戰爭期間,作為租界的香港受英國人管治,成為可讓懷抱不同政治立場的人與當下處境拉開距離的避風港,給予作家逃離專制政府的機會,蕭紅也就是在這個環境下完成《呼蘭河傳》。」
  許子東逐談到蕭紅與香港文學的關係,指蕭紅雖沒有在作品中寫到香港,但她在香港文學的脈絡中必然佔有一定的位置,「香港文學跟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縱然不同,但兩者之間也有承接和延續的地方。蕭紅跟張愛玲、余光中和戴望舒等人作為五四文學的老傳統,都不該被排斥於香港文學之外,他們說明了香港文學與五四文學的銜接。」
  在人人怕輸在起跑綫的年代,速度似與成功掛 ,就連閱讀也要一目百行。然而我們始終相信慢的力量,翻一本書,看山看水,打開心扉,感受文字溫度。書要讀,更要慢讀。
  今日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