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0

《曲水回眸》

《曲水回眸——小思訪談錄》;作者: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曲水回眸——小思訪談錄》;作者: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https://www.hk01.com/

散文作者,退休教師盧瑋鑾(筆名「小思」)擅於寫細節,學問的、生活的、市景的、人際的,各種的細節。她在《曲水回眸》一書內提及,她這種觀察的訓練來自小時候爸爸的訓練。
 
小思生於1939年,她說小時候爸爸常帶她「行街」。行街不是走大商場購物的那種。1940、1950年代的香港,街道還非常興盛,街上有各種各樣的販夫走卒,磨刀的,小吃的,生活雜貨的,賣菜的。小思說她爸爸事事好奇,喜歡以不同角度觀事,總愛叫她一起看,當年沒錢娛樂,爸爸五點半下班的時候,便帶她行街消遣。爸爸在街上總愛停下來看些什麼,有時幾分鐘也不走開,愛看行人動態,街上店舖攤檔,他看什麼小思便看什麼,慢慢就學到觀察。
「舉個例子,爸爸和我都喜歡看粵語片,當時灣仔駱克道有兩間放粵語片的劇院,國民和環球,門前擺滿零食攤檔,售賣俗稱『鹹酸濕』的零食,如醋浸沙梨,酸木瓜、椰子酸薑等,也有些只賣新鮮沙梨的檔。多數人付錢取貨,轉身便走,爸爸卻往往站着不走,看小販拿着刀快刀批削沙梨,削、削削削,不消一分鐘,沙梨的皮全削去了,真是刀法如神!也會看燒臘工人怎樣飛快轉着鐵叉燒鴨。跟爸爸行街,我看到不為人留意的庶民智慧、謀生技能,也學到了聚焦的觀察方法。」
 
這就是感知力的訓練!當香港變得千地同貌時,何以訓練?無法「感知」,也就無法「預判」,也就無法「突破」。在球場上就是突破防線,在文學上就是突破規條的枷鎖,在思想上在政治上就是突破強權的打壓……我們還可以一直數下去。換句話說,沒有細節的地景,就無法鍛煉感知力,其實就是我們不自由的條件。
 
「感知」只是改變的起點。當今教育着重抽象的知識體藝而忽略技藝,配上宏大敍事的視野訓練,實際上讓我們失去「看見」的可能,斷絕了「行動」的熱情,斬去了反抗的「技藝基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