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6

葉廣芩新作《去年天氣舊亭台》

http://www.ifuun.com/a2016527105194/

近 日,「京味文學」代表作家葉廣芩推出全新力作《去年天氣舊亭台》,書中講述的九個北京故事,蘊涵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深的眷戀與追憶。 5月25日下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彼岸書店、第六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和騰訊文化共同主辦的《去年天氣舊亭台》新書發布會舉行。本書作者葉廣芩與 著名評論家白燁、新銳作家石一楓一起,與讀者們分享了她的寫作經歷以及記憶深處那「帶不走的童年,載不動的鄉愁」。




九篇故事演繹京城百姓人生



《去年天氣舊亭台》由一系列描寫北京百姓生活的故事組成,包括《太陽宮》《月亮門》《鬼子墳》《後罩樓》《扶桑館》《樹德橋》《唱晚亭》和《黃金 台》九篇,每篇篇名都是一個北京建築的名字,由此引發一段故事和情愫。如《太陽宮》講述了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曾經擁有過的京郊農家生活的悠閑快樂,曾 經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太陽的宮殿」;《唱晚亭》,寫在老房拆遷時一塊刻著「唱晚亭」的石頭,使得帶有一夜暴富夢想的後人們狂熱追求,而當「賭石」後發現 它毫無價值又一鬨而散;《後罩樓》則通過對舊王府後罩樓主人「珍格格」的身世追究,道出「文革」中造反者的追悔,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這些作者自幼生長,耳熟能詳的地方在北京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或已灰飛煙滅,或已面目全非。幾十年離別故鄉的生活經歷,使得葉廣芩飽蘸濃情之筆,描寫了北京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記錄下老北京的歷史、風俗、人情,留給現代化的北京及當代北京人最珍貴的記憶。

 
 創作經歷源於粉絲提議

有一個QQ網友群,名字叫「豆汁記」。《豆汁記》是京劇傳統劇目,也是葉廣芩的同名小說代表作。因為大家都喜歡葉廣芩的作品,都敬重和喜愛中華傳統 文化而匯聚在一起。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不乏博士、碩士,有動、植物學家,也有普通工人和家庭婦女。葉廣芩管他們叫「絲絲」,他們稱葉廣芩為「老大」。

2011年中秋節晚上,「老大」和「絲絲們」相約在頤和園景福閣賞月,「絲絲」載歌載舞地演了一出崑曲《牡丹亭》,唱了段《法門寺》,歌舞曼妙,美 食環繞。當時有人提出,不能辜負了北京秋日的朗朗夜空,不能忘卻老祖先留下的這些美輪美奐的建築,建議葉廣芩寫一些亭台樓閣的系列中短篇,把老北京的故事 繼續講下去。「豆汁記」的群主「半個饅頭」、「窩窩頭」甚至給她開出了單子:亭、樓、閣、軒、榭、堂、館……挨著個兒慢慢寫來。當時長篇小說《狀元媒》剛 剛脫稿,群友們的動議讓她又有了新的創作激情。葉廣芩說,「在網上,我們交流看戲,討論美食,他們也積極而有建設性地給我的寫作提供思路和素材。互聯網時 代的得天獨厚,讓一個作家與讀者們有這樣難得的交流機會,這是我的福氣。」

這個創意後來得到了北京作家協會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被列為北京作協的重點扶植項目。「家鄉的支持讓我感動,離別許久,他們還記得我這 個走出京城的遊子,記著北京胡同里的丫兒。縱然是舊家沒了,北京卻有了一個更廣泛的家,有了許多親人般的知音,這是我至今想來就感到欣慰的。」葉廣芩感慨 道。

發布會現場,來了不少「豆汁記」里的群友,還有人專程從外地坐飛機趕來。群主「半個饅頭」也回憶了與葉老師的相識經歷和群友們之間有趣的故事:「中 秋夜晚,葉老師和我們一塊兒到頤和園景福閣賞月;初冬時候,我們一起到國家大劇院聽崑曲。在我們眼中,她不像一位大作家,更像街坊家老太太一樣無拘無束的 跟我們在一起談天說地;因為喜愛葉老師的作品,群友們之間雖然遠隔天南海北,但親如一家,這是難得的緣分。我們會永遠喜愛和支持葉老師,也永遠會珍惜這份 因共同的愛好而凝結成的情誼。」





「我愛北京的日子,我是北京的孩子」



本書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主持了此次發布會。他評價道:「葉廣芩的作品在用『京白寫京事』,在抒寫北京百年的人物眾生相,北京百 姓的價值觀念,北京社會的風土人情方面,至少在當今的中國,是頂尖第一人。從京味文學的發展脈絡看,葉廣芩的創作是可以上接老舍先生的。因此,她可以稱為 當代京味文學的旗手。」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認為,「葉廣芩以家族故事為基礎的京味小說,在當下顯得更加稀缺與不可複製。作者動用了她最獨特、最難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構 思精巧、匠心獨運。她對傳統文化的直接體驗與研習和對世事交變的經歷與敏銳感知,旗人出身、皇親後裔所特有的學識與胸襟,加之現實主義精雕細刻的藝術風 格,都賦予了這部作品以特質。」

同樣是北京土生土長的青年作家石一楓自稱是「葉老師的資深粉絲」。他說:「葉老師的行文里,北京人的種種習慣和『講究』不必專門去寫,就像血液里的 基因一樣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對於當代的「京味文學」寫作,他認為,「京味」似乎已經不再與那些儀式化的舊有風俗相關,而是被內化成了一種語調、思維方 式和寫作態度。「在三里屯、國貿和中關村,我們哪裡還能見到『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的民俗學意義上的北京呢?京味小說不再包含民俗意味,而演 變成城市人心態的寫照。這樣的轉化不僅發生在北京,同時也發生在上海、南京和武漢。中國城市的傳統底蘊正在被更加新鮮的地域性格所取代,已是一個無法阻擋 的事實了。」

 
對於這些觀點,葉廣芩說:「我愛北京的日子,我是北京的孩子。走南闖北,我不能忘記我的胡同,不能忘記胡同給予我文字中的愛和敬意, 尊嚴和高尚,從胡同我看到了這座城市內里的厚重和達觀。胡同里的人物,個個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與眾不同;在泛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 同時折射出了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動。這一切為我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是我非常寶貴的積澱。」


作家簡介:葉廣芩

北京市人,滿族。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西安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安培華學院女子學院院長。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授予「北京人藝榮譽編劇」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文聯副主席。曾任陝西省人大第十一屆常委會委員,西安市第九、第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 爭孤兒》《注意熊出沒》《採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狀元媒》等;長篇紀實《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琢玉記》《老縣城》等;中短篇小說集多部;電影、話 劇、電視劇等多部。曾獲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柳青文學獎、蕭紅文學獎、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國環保文學獎等獎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