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9

從博弈論到商業全球化

2005.10.24

【明報專訊】2005年10月10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結果由以色列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Robert J. Aumann)和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通過博弈理論的分析增強世人對合作與衝突的理解。


探討人類互動行為

在經濟領域上,他們的研究幫助解釋價格戰和貿易戰之類的經濟衝突,以及為什麼一些社區相對於其他社區在管理共有資源方面更為成功。此外,兩人的研究還可應用於裁軍、安全政策、市場的價格形成,以及經濟和政治上的磋商。奧曼和謝林利用博弈論分析了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的軍備管制和威懾互動。兩位經濟學家還運用博弈論,分析了在不同情景下,為何有些人或國家之間能夠達成合作,而另外一些人或國家則因衝突而受害。

博弈理論(Game Theory)所探討的是互動行為(interactive behavior),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係、電腦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

「博弈行為」是指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的行為。在這類行為中,參加鬥爭或競爭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為了達到各自的目標和利益,各方必須考慮對手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並力圖選取對自己最有利或最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富強只為自身利益 損人不利己

博弈理論就是研究博弈行為中,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的行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這個合理的行為方案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囚犯的兩難處境」(Prisoner's dilemma)就是博弈論裏,非常著名的二人博弈。

其實這次是博弈理論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94年,美國人約翰.海薩尼和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以及德國人萊因哈德.澤爾騰,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年,納什提出的「納什均衡」,向西方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原理發出挑戰。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表示,追求個人的自身利益,常常會比實際上想做的那樣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然而,納什的非合作均衡提出相反的結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是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這一思想對傳統微觀經濟學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1994年和2005年得獎的同是博弈理論,兩者的差別是,1994年的非合作博弈強調個人理性,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的情况下如何選擇策略,以獲得最大自身利益。而2005年的合作博弈研究,超出了單純經濟領域中的個人關係,甚至涉及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個人之間的衝突與合作關係,它的應用範圍超越經濟領域,可以伸展到政治、軍事等領域。

人類應合作緩衝貿易紛爭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分析了商業周期推動力與經濟政策設計之間的關係,有助各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實踐。2005年得獎的合作均衡博弈理論,不僅可以用於微觀經濟領域,還可以應用在國際貿易紛爭中的各國宏觀經濟決策上,同時也給國際政治和軍事關係帶來影響。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人類如何合作,如何處理衝突,成為重要的課題。本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課題,配合了這大時代的環境,應運而生。

陳茂峰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earch This Blog

About Me

A tiny dust in the universe.